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特許金融分析師

香港作為全球頂尖金融中心,憑藉穩健銀行體系、成熟金融基礎設施及連接亞洲與全球市場的獨特地理優勢,長期在國際金融舞台上佔據核心地位。但近七八年來,受全球經濟波動、地緣政治挑戰及新加坡、紐約、東京等市場的激烈競爭影響,香港金融業增長顯著放緩。

盼探索24小時交易 吸引更多資金

為確保香港金融業長期成功,特區政府應聚焦創新與穩定性。筆者建議包括:一、推出金融科技培訓計劃,提升從業人員在數碼金融及可持續金融技能;二、維持大型銀行資本要求及分環圍欄制度,防範系統性風險;三、借鑒日本及韓國經驗,開發24小時交易平台,增強市場流動性;四、簡化上市流程並提供稅務激勵,吸引企業在香港上市。

下文特別就後三項建議作延伸探討。

世界交易所聯會(WFE)數據顯示,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數量從2020年1,459宗下降至2024年1,133宗,反映公開市場吸引力下降,企業傾向長期保持私有化或尋求私人資本,尤以亞洲和歐洲市場為甚。為扭轉這一趨勢,特區政府需採取前瞻性策略,吸引更多外資「活水」,例如借鑒美國和日本通過金融科技創新及延長交易時間吸引更多零售投資者經驗。

參考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探索24小時交易的做法,香港交易所(HKEX)可推出類似計劃,與亞洲及美洲市場時區對接,滿足年輕投資者及跨境交易需求,增強市場流動性。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則可簡化新興金融機構准入門檻,如加快牌照審批及降低合規成本,吸引全球金融科技公司及挑戰者銀行進駐。

降上市門檻 培育本地初創

為應對公開市場活力下降,政府亦應通過簡化上市流程及提供政策激勵,吸引科技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初創企業在香港上市,提升香港作為亞洲金融樞紐的吸引力,支持本地及區域經濟的創新與增長。

這些措施相信將使香港在全球金融科技競賽及公開市場復甦中脫穎而出,吸引更多國際資本及創新企業。

冀強化數字金融及區域合作

為鞏固競爭優勢,建議特區政府進一步發展數字金融,如區塊鏈技術、數字貨幣及智能合約投資,打造高效透明金融服務生態系統。另一方面,通過與大灣區城市協作,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及跨境金融服務,鞏固香港作為全球融資與資產管理中心的角色。為此,政府應設立專項基金及稅務優惠,鼓勵創投及私募股權投資,特別是在綠色金融及科技初創領域,支持中小企業成長。

為在創新同時確保金融穩定性,香港需維持大型銀行的資本要求及分環圍欄制度,避免過度放寬監管引發系統性風險。

至於投資者,可關注以下具增長潛力及低風險金融服務子行業:金融科技行業,聚焦數碼交易平台、區塊鏈技術及支付系統,受益於交易創新及零售投資者增長;綠色金融及融資租賃,在可持續發展及大灣區需求推動下具穩健潛力;跨境投資及資產管理,隨人民幣國際化及香港金融樞紐地位提升迎來機遇。投資者可把握這些行業,參與香港金融業復甦與數碼化創新的浪潮。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