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志軍(號大郡字之境)
上大學期間還有一件事情令我記憶深刻:那時正處在改革開放初期,隨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全國各地都在興建一些非常漂亮的酒店,為社會活動提供良好的服務設施。而酒店往往需要大幅的畫作作為裝飾,呼和浩特內蒙古飯店大堂正牆,需要一幅很現代的壁畫,當時在社會公開徵稿,師大美術系劉永剛老師的《萬馬奔騰》獲選。
當時這件作品的創作手法非常新奇。他表現的主題雖然也是草原、馬群,但是他採用的材料非常獨特,他從釘廠訂製了2寸、3寸、4寸、5寸長短不同的很多釘子,差不多有2,000公斤。根據設計先在牆上安裝了厚度為6公分的木板,然後把奔馬的稿子投影到木板上描拓下來,再通過釘子釘到板上釘出畫面。由於釘子長短不同,釘子的尾部圓面組成平面,在牆上呈現出凹凸不平的效果,從而達到從視覺上類似浮雕的效果。
為了完成這幅巨型壁畫,劉老師邀約了我們美術系20多位同學,一起去釘釘子。現場非常壯觀,二三十把錘子叮叮噹噹的敲打聲,看似施工,又像是在合奏,由於釘長不同、力度不同,發出的聲音不同,彷彿是萬馬奔騰的馬蹄聲回盪在大堂內。
同學們只有休息日和沒課時才能去做義工,這樣每次都有不同的同學加入,當然都是青一色的男同學,師生一起經過近兩個月的敲打,經過劉老師的手摸目測,反覆細緻調整,這幅鋼鐵洪流般的《萬馬奔騰》浮雕躍然於內蒙古飯店大堂的牆上,銀光閃閃、氣勢恢宏,宛如鋼鐵洪流般的交響曲響徹在酒店的大堂。
現在看來,這幅巨幅浮雕作品不論當時還是現在,在創作思路上是別具一格的,在材料的使用上是很獨特的,我雖然不是設計創作者,但我親歷了整個施工製作過程,體會到了劉永剛老師的創作思想和藝術的表達方式,還有那種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開拓了我藝術創作的思維模式,這種精神給我以巨大的鞭策,伴隨我一直行進在藝術的探索之路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