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製造的產品性價比贏盡世界,中國參與的基建工程遍及全球,造福世人。即使面對國際局勢變亂交織,地緣衝突延宕升級,在內地與香港的強強聯手下,依然有愈來愈多中國企業勇敢「走出去」。投資推廣署總裁(商務及專業服務)謝宇文、海問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劉洋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內地企業近年開拓國際市場的需求熱切,而香港的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正好為其「出海」提供確定性,令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爭議解決人、成交促成者的角色愈來愈重要,為香港法律界、專業服務領域帶來龐大機遇,加上國際調解院總部將落戶香港,香港作為亞太區主要國際法律和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的競爭力將不斷提升。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晉
謝宇文表示,內地有很多產業的技術和服務已相當成熟,競爭激烈,甚至在某些範疇的市場已趨近飽和,科技、工業和餐飲等不少行業都有熱情和條件想開拓國際市場,然而內地企業「出海」時需面對多重挑戰,尤其不熟悉當地的文化、營商環境和法律規範等。
劉洋解釋,世界各地與內地的文化和法律規範差異往往是內地企業「出海」的最大痛點,而非語言障礙。例如,內地企業人員習慣高效勤快的工作節奏,但在澳洲或中東等地,當地員工可能對加班非常抗拒,倘強行套用內地的成功模式可能違反當地的勞工法規;地緣政治風險也是新興市場的重大挑戰,正如自己有內地企業客戶過去在投資緬甸的大型發展項目後,因當地軍政府上台實施外匯管制,導致無法匯出資金等,凸顯新興市場的不確定性。
港仲裁制度享譽全球
劉洋表示,猶幸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得天獨厚優勢,作為國家境內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香港的仲裁制度享譽全球,僅次於英國倫敦,與新加坡並列全球第二,特別在「一帶一路」、東南亞和中東等市場,比另外兩者更能貼合亞太地區企業需求。香港作為國際法律及爭議服務中心,近年在協助內地企業「出海」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包括讓內地企業與海外企業合作時,可選擇在香港進行簽約、融資和併購,促成大量交易,加強風險管理,並在發生爭議時提供具公信力的解決方案,大大增強企業「出海」的確定性。
談到國際調解院總部落戶香港,劉洋表示,自己收到企業客戶的查詢多得超乎想像。國際調解院除了可以處理國與國的爭端,亦會有其商事和投資調解規則,毫無疑問能夠處理企業與政府、企業與企業的跨境糾紛。例如,內地企業的緬甸項目因政策變化而引發問題,企業可透過國際調解院尋求解決方案,更好節省時間和金錢。謝宇文預期,國際調解院將吸引更多企業關注香港的爭議解決服務,增強其國際影響力。
內企愛選港律師作「總承包商」
根據2025年國際仲裁調查,香港僅次於英國倫敦,與新加坡並列全球排名第二。劉洋表示,香港對比新加坡的優勢在於背靠內地市場,以及在跨境交易中的中立地位,令很多內地企業都會選擇香港律師作為「總承包商」,協調企業「出海」當地的法律服務,將商業需求與當地法規對接。
謝宇文表示,投資推廣署會繼續透過全球34個辦事處,更即將增至35個辦事處的網絡,為企業提供市場資訊和人脈資源,幫助其快速適應當地環境,包括組織本地和內地企業參加當地商會活動,降低對陌生市場的顧慮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