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手機又慢又卡,拿去回收又擔心資料外洩,結果就一直堆在抽屜吃灰。」廣州白領陳先生苦笑着說,自己是遊戲發燒友,家中除了三四部廢置手機外,還有數台淘汰下來的手提電腦。「為了扔掉舊設備又不想洩露隱私,我甚至砸過一部舊電腦。但操作不當,洩漏出刺鼻液體,才知道原來這樣也可能危險。所以現在我的二手設備都留在家裏,還沒有好的處理辦法。」
二手設備隱私信息能否徹底清除,被普遍認為是阻礙公眾主動回收的核心顧慮。為扭轉這一困局,中央網信辦早前發布《數據安全技術電子產品信息清除技術要求》國家標準(徵求意見稿),首度提出手機、平板、固態硬碟等移動設備須至少「覆寫兩次」數據,而機械硬碟則需三次以上操作,並要求廠商必須預設「一鍵清除」功能,以確保用戶數據不可恢復。
格式化擦寫覆蓋除數據痕跡
記者在東莞ATRenew自動化運營中心所見,其隱私處理流程高度自動化。每部回收設備在入庫後,需首先安裝自研的信息清除軟件,刪除通訊錄、相片及賬戶記錄等敏感數據。萬物新生集團副總裁、運營體系負責人郭佳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設備在拆包、檢測後,均須經過自主研發的清除系統「愛清除」進行「統一格式化」,並透過多次數據擦寫與覆蓋,徹底杜絕用戶數據被惡意恢復。
SIM卡記憶卡粉碎免成後患
不僅如此,記者還在現場看到,運營中心還專門設有SIM卡、記憶卡等回收粉碎區,避免用戶因遺漏信息而造成後患。「手提電腦往往因用戶改裝過硬碟,需要更長的清除周期。」郭佳說,為提高操作規範性,集團設置雲端稽核系統,實時監控清除流程,確保不留死角。據了解,包括愛回收在內,內地已有不少平台通過國際認證機構ADISA的認證,其清除軟件達到數據不可恢復的標準,成為行業信任的關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