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偉國 立法會議員(工程界) 經濟民生聯盟主席
香港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嚴峻,根據政府統計處推算,到了2046年,65歲及以上的長者人口將高達274萬,佔總人口36%,換言之,每三位港人,便有多於一位是長者。立法會近日就這個議題展開一番熱烈討論,大家不約而同認為,特區政府有責任及早規劃,構建一個長者友善的生活環境,以及推動銀髮經濟的發展。社會各界也應盡量鼓勵長者持續參與社會與經濟活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安享晚年,活出尊嚴與價值。
打造無障礙生活空間
為了實現上述願景,特區政府必須具備頂層設計的思維和前瞻的視野,制定一份全面的安老政策藍圖。經民聯曾經發布《完善「四老」政策 構建樂齡社會》的研究報告,促請特區政府將安老工作提升至施政重點,圍繞「養老、敬老、安老、護老」四大支柱,設立跨部門協作機制,加強政策整合與資源調配。聯盟提出一系列具體建議,包括興建具規模的長者安居中心、推動跨境醫養合作、促進市場把握銀髮經濟機遇等。
特區政府未來必須聚焦三大政策措施,善用科技和市場力量,積極構建樂齡社會。
首先,特區政府應聯同工程建造界,從完善「養老」的硬件建設入手,全面檢視現有規劃政策,將無障礙環境建設和「適老化」家居改造納入未來城市更新重點,特別是在北部都會區等新發展區預留土地興建長者住屋、康體設施及社區服務中心。為了營造出安全、便利、無障礙的生活空間,特區政府應資助合資格的長者進行家居「適老化」改造,例如安裝防滑地磚、扶手、浴室安全設備等,提升居家安全,鼓勵居家安老。特區政府也應加快落實「人人暢道通行」計劃,改善行人通道、增設升降機、斜道等,方便長者出行。
其次,特區政府應積極推動樂齡科技的研發和應用,實現「智慧養老」。隨着傳統養老服務供不應求,「養老機器人」等智慧養老產品應運而生,深圳已有養老院開始探索「人機協作」養老新模式,養老機器人不僅能監測健康動態、輔助康復訓練,還能陪老人聊天、下棋,提供情緒價值。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2025年5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和民政部聯合發出關於開展智能養老服務機器人結對攻關與場景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特區政府也應助力本港業界把握良機,設立「樂齡科技研發資助計劃」,鼓勵企業和機構研發符合長者需要的產品與服務,並促進兩地業界在樂齡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方面加強合作。同時,特區政府應擴大「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的申請對象,讓接受居家安老的長者可以個人身份申請,並將長者醫療券適用範圍擴展至購買或租借相關科技產品。特區政府亦應透過社區中心、關愛隊等加強科技培訓,協助長者掌握基本操作技巧,真正做到「有得用、用得起、懂得用」。
開發創新養老服務和產品
此外,特區政府應善用市場力量,推動銀髮經濟。一方面要鼓勵產業融合創新,推動醫療、養老、房地產、旅遊、金融等行業與科技公司跨界合作,共同開發創新的養老服務模式和產品。另一方面可考慮設立「銀髮創業基金」,支援有志創業的長者,提供培訓、資助及營商指導,讓他們以一己所長,繼續貢獻社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