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臻
這一周香港這城市充滿學術氣息,首先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香港高考)放榜,然後是第35屆香港書展。今年DSE共產生16名狀元(至少考獲6科5**),更有一位考獲7科滿分(5**),連同數學延伸部分5**,成為「終極狀元」,較去年11人多出5人;分別為11男5女,來自14間學校。傳媒紛紛爭分奪秒挖掘這些狀元的家庭背景,苦讀型或者智慧型莘莘學子的讀書秘訣、鮮為人知的溫情故事,一下子充滿報章雜誌、各大網頁、社交媒體的版面。哪怕你家中沒有應屆考生都會關注。同時又是為有子女讀書的家長上社會教育課,吸收一下狀元父母的經驗,用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學生哥又可以趁勢取經,聽聽不同機構搞的輔導講座,預備一下輪到自己上場時如何應付和自處。
據報道的數字看,今年約42,000名日校考生中有1.6萬名日校考生考獲「332A33」基本入大學門檻,佔整體38.5%。以1.3萬個聯招資助學額計算,即約1.2人爭一個位,這個機會率很高。內地考生競爭激烈,比起來香港考生幸福多了,難怪不少內地優才願意來港工作,也是為子女來港讀書,有機會入讀香港的大學是很大誘因。雖然香港中小學教育被彈有不足之處,但高等教育還是很有競爭力。愈來愈多外地生來港讀書,對香港來講確實是好事,政府已經着手為增加大學生宿舍謀解決方法,否則終日住劏房會將來求學的同學都嚇走。多元人才匯聚的城市肯定發展得快而好,讓曾經一度停滯的步伐加速向前邁進,追回錯失了的東西。
而每年香港書展都成為傳媒焦點,出版機構、名人作家積極參與,入場人流暢旺,書展成為熱話,為這個城市增添不少文化氣息。大家明白書展不光是出版商在賣書,重要是文化界透過這個大平台可接觸市民,知道讀者的喜好;對書迷、 學生來講則是「朝聖」和吸取養分的時候,因書展會請來文化名家辦簽書會、專題演講,不少名家的風采確實只能在書展的講座上才可一睹。而能夠請來名作家的相信只有出版商,就等於能調動歌手的只有唱片公司。作家是需要出版商支持,出版商需要作家協力宣傳推廣,現代社會什麼都講宣傳策略、形象包裝,需要搞氣氛製造熱點吸引人流,對出版機構來講書都是商品,推介書本何嘗不是一種商業行為?當然書是文化人的心血結晶,是人類的精神食糧,世人對他們多一分尊敬。
有人問,不是說現代人都不愛看書只愛影像,為何香港書展仍那麼多人入場?這就要讚香港貿易發展局,他們將書展辦成文化活動嘉年華會,每年用心設計主題,瀏覽歷屆香港書展的主題,心靈、影視、科幻、歷史、武俠、愛情……今年是第一次以飲食為主題,日常吃吃喝喝似乎很難與文學、文化聯想在一起,但近年來以飲食傳播文化的影片、紀錄片愈來愈流行。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中華風味講述華夏大地的社會變遷,帶起很多吃播博主以飲食推介地方旅遊。香港是美食天堂,米其林餐廳多達數十家,有出版社專賣食譜、飲食旅遊札記、食療養生,不少文學作品都有飲食元素,文字背後充滿文化風情、生活態度。於是定出「飲食文化·未來生活」為主題,亦很貼地能拉近與市民距離。另外,展覽設計很多樣化,總有一樣合你用。有兒童圖書、文具、文創產品;中小學生有教科書、練習本、工具書,小說、散文、名人傳記等等適合成年人。
保留書展必備的攤位之餘,不能缺少新意。策略靈活變通,容許參與者增加周邊的活動,總有新玩意爆出來吸引人。今年多家參展商推出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裝置,增加互動元素,幫助讀者提升閱讀樂趣。在書攤附近設置AI(人工智能)和VR/AR裝置,吸引不少年輕讀者,他們佩戴起VR/AR眼鏡,在虛擬世界裏與小說《小王子》《地心探險》裏的動物、人物互動。參加者還可佩戴VR/AR眼鏡進入虛擬世界,模擬自己在九龍城生活的片段,利用AI工具創作屬於自己的「AI九龍城」繪本,一來可以熟悉九龍城歷史,二來可探索新的閱讀體驗,連官員也到場感受科技帶來的沉浸式閱讀體驗。內地展區設活動區,川劇變臉、長嘴壺茶藝接連上演,引得觀眾掌聲不斷。這樣的書展怎會不好玩呢?香港書展已經成為不少人一年一度必去的活動,城市的文化氣質也慢慢地累積,步向具文化內涵的城市。主辦方和參展商肯花心思設計,認真對待每個環節,入場者滿意,出來的成績自然好,品牌便樹立起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