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日起至8月13日,由湖南美術館與江西省美術館聯合主辦的「『困而知之』——紀念王憨山誕辰100周年特展(江西巡展)」在江西省美術館展出。
王憨山,1924年生於湖南省雙峰縣,於2000年逝世。他是繼齊白石之後的湖南藝術界代表性人物,個人藝術生涯充滿傳奇色彩。他早年就讀於華中高藝、南京美專,先後師從高希舜、潘天壽,主攻寫意花鳥,在吸收中國文人畫精髓的基礎上,將民間藝術與生活經驗融入創作,下筆沉着痛快,雄渾樸拙,構圖獨闢蹊徑,形成寫意花鳥畫新風格。
展覽現場洋溢着來自沃野間的煙火氣。觀眾爭相同畫上姿態雄強的鬥雞合影,小朋友們在「鄉間的曬穀場」上看畫,繪畫作品《魚我所欲也》《日長如小年》裏的貓天趣充盈……江西省美協名譽主席蔡超表示,王憨山的作品畫風繼承湖南繪畫傳統,兼具鮮明民間特色與簡潔風格,如湖南辣椒般風格濃烈,且多描繪大眾喜聞樂見之物,彰顯獨特藝術韻味與湖南文化傳承。
據悉,王憨山曾有自況詩句「六十無聞悟是吾」,即60歲以前其名不出鄉里,亦不求聞達,甘於寂寞,在晴耕雨讀中保持清醒的思考與藝術的自覺。「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困而知之者。生知為上, 困知為下。」「困而知之」是王憨山常用的一方印,也是他勉勵自己在面對困境和挫折時,通過反思和領悟,來獲取知識和智慧的方式。此次展覽展出作品和文獻手稿60餘件,分為三個單元:「且與瓦雀共生死」「不辭日暮重抖擻」和「困而知之」。這三個單元的內容環環相扣,以王憨山的生活經歷與作品創作為線索,展示了他如何面對生活的困境、通過筆墨語言傳達藝術理念、通過題材表現詩思等,串聯起王憨山創作背後的故事與寫意精神。正是這種「困而知之」的精神,讓王憨山的作品充滿了生命力,傳遞出了歷久彌新的力量。
在展覽現場,年逾九旬的謝繼韞(王憨山的遺孀)向觀眾介紹王憨山筆下的花鳥蟲魚,感謝大家蒞臨展覽。她說:「王憨山是一位極具個性的畫家,他平常話不多,畫裏話多。他認為,學養是藝術的根基,『二分寫字,二分畫畫,六分讀書』。」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黃慧 江西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