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獲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成功研發專利技術MOZAIC,結合腸道微生物移植技術與人工智能,治療感染難辨梭菌的患者。醫院管理局已引入該技術,截至五月已有48名病人受惠。
69歲的周綺薇曾飽受難辨梭菌感染之苦:「一日拉肚子十多次,拉到腿軟。雖然不是劇痛,只是小痛,但肚子總是不適,馬上要拉,而且便血。我很害怕,每天以淚洗面。」她花費數十萬元求醫未果,最終接受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後奇蹟康復,三年來未見復發。「當日我早上8、9時入院接受治療,下午5、6時已不再便血,簡直是奇蹟。」
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聯合總監陳家亮指,香港每年錄得超過3,000宗難辨梭菌感染個案,長者、慢性病患者及長期服用抗生素人士屬高危群體。傳統抗生素治療復發率高達35%,死亡率更達40%。他更提到抗生素會破壞腸道益菌平衡,讓難辨梭菌有機可乘。隨人口老化,這問題將日益嚴重。
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2020年獲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在科學園建立亞洲其中一個最大型的糞便樣本庫,收集各地不同年齡、不同國籍,健康或患病人士的糞便,並成功研發專利技術MOZAIC,並利用人工智能分析亞洲最大型糞便樣本庫中的數十億腸道細菌,精準配對最適合患者的菌群組合,將治癒率提升至90%以上。
陳家亮解釋:「腸道細菌多逾數十億,若以人工篩選合用菌群,成效很差,而且需時長。人工智能可處理這些大數據,分析哪種是益菌,不同的菌如何配對,令感染難辨梭菌病人的治癒率大幅提升至90%以上。」
現時技術已應用於本港公私營醫院,醫院管理局亦已將技術擴展至所有聯網,截至今年5月共進行超過50次治療,共有48位病人受惠。
中心近月再獲InnoHK資助第二個五年營運期,將研究透過腸道微生態診斷自閉症、腦退化等,以及開發新藥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