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真卿書《馬璘殘碑》、柳公權書《楊承和神道碑》、金代整拓《集王書聖教序碑》、北宋《昭陵六駿碑》……被業界稱為「每一塊石碑都是一部立體史書」的西安碑林博物館此前展覽陳列全新亮相。此次上新,西安碑林博物館展陳和公共服務面積不僅從0.8萬平方米躍升至4萬平方米,展出文物更是從800餘件增至2,000餘件,包括「顏柳」等「明星」碑刻在內的200餘件珍貴文物,亦首次走出庫房公開亮相,一時間引發各方關注。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 圖片來源:西安碑林博物館
始於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的西安碑林博物館,珍藏和展示了漢代至近代各類碑刻4,000餘方,時間跨度近2,000年,被譽為「東方文化的寶庫」「書法藝術的淵藪」「漢唐石刻精品的殿堂」。此次開放的博物館北區場館,結合地上一層和地下二層建築所構造的空間形式,推出5大常設展覽,不僅展陳內容、設計理念、展陳形式讓人眼前一亮,同時互聯網+數字展覽的創新運用,更是讓文物真正「活」了起來,並自己「開口」講述自己的故事。
顏真卿《馬璘殘碑》筆力雄強
在中國書法史上,唐代楷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作為楷書四大家的顏真卿和柳公權,因書法筋肉豐滿和剛勁有力,而被後人譽為「顏筋柳骨」。位於北區場館一層展廳的「星耀長安——西安碑林博物館碑刻珍品展」,首次公開亮相的顏真卿書《馬璘殘碑》,柳公權書《楊承和神道碑》《嚴公貺墓誌》等3方「顏柳」碑刻,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
《馬璘殘碑》又名《馬公廟碑》,全稱《扶風郡王馬璘新廟碑》。據介紹,馬璘為唐肅宗、代宗時期重臣,歷任御史大夫、節度使等職,封扶風郡王。該碑係馬璘去世後,朝廷為表彰這位大唐「中興猛將」 而敕令修建的家廟碑。此碑刻立於唐大歷十四年,當時顏真卿已經71歲,儘管碑刻已殘損,但從現存的文字中依然能清晰看到顏真卿晚年書法的雄渾博大。顏真卿書丹此碑時用筆藏鋒、中鋒、出鋒並用,線條橫細豎粗,對稱式結構強調了筆力的雄強渾厚,具有浮雕感和「筋」的味道,是「顏體」成熟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馬璘殘碑》也是研究唐代歷史與書法藝術,以及唐代書體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
《爭座位稿》完整保留「顏體」精髓
除了《馬璘殘碑》,《爭座位稿》刻石亦是現存最具特色的顏真卿碑刻之一,其完整保留了顏體書法的精髓,堪稱一絕。據悉,《爭座位稿》是唐廣德二年(公元764年)顏真卿五十六歲時所書,當時擔任檢校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的顏真卿,在宦官專權、百官敢怒不敢言的情形下,義憤填膺挺身而出,寫信怒斥右僕射郭英義獻媚取寵,令人不齒。此後不久,顏真卿被人誣陷誹謗朝廷,貶官至硤州別駕。
「《爭座位稿》是顏真卿行草書法的代表作,雖為信稿,卻寫得隨意自如、揮灑有度,展現出雄渾大氣、剛健質樸的風格。」西安碑林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爭座位稿》與王羲之《蘭亭集序》並稱行書「雙璧」,突出表現了顏真卿的中鋒用筆。他取篆籀意蘊的遒婉渾厚,化方為圓,尤其是對中鋒的藏轉妙用,使線條粗細纖濃。《爭座位稿》歷來為書家稱頌,評價極高,相傳蘇軾、黃庭堅、米芾都曾臨過此帖稿。專家亦表示,《爭座位稿》刻石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正義、秩序和道德的追求,體現了中國書法藝術與傳統文化的緊密聯繫。
柳公權晚年撰書墓誌首展
與顏真卿並稱「顏柳」的另一位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其存世石碑並不多,大多以拓片形式存在。此次首次展出的柳公權書《楊承和神道碑》《嚴公貺墓誌》,顯得尤為珍貴。
《楊承和神道碑》詳細記載了唐代中後期顯赫一時的大宦官楊承和的仕宦生涯,以及在地方藩鎮治理中的相關事跡。據介紹,柳公權書法藝術以六十歲為分水嶺,早期階段其書法風格主要表現為「集古」,即「備有鍾、王、歐、虞、褚、陸之體」。後期階段則以典型的「柳體」風格呈現,作品以「遒媚勁健」和「骨鯁氣剛」聞名於世,廣受讚譽。書寫《楊承和神道碑》時,柳公權大約62歲,從碑刻可以看出,其書法結體遒勁,無疑是「柳體」書法成熟期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對於研究「柳體」典型風格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實物證據和演變環節。
2023年1月,一則「現存唯一經考古發掘、有明確出土地點的柳公權晚年撰書的墓誌被發現出土」的消息在內地文博界引發熱議,這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館館藏《嚴公貺墓誌》。「唐代時,柳公權書法名揚天下,以致『當時大臣家碑誌,非其筆,人以子孫為不孝』。」據書法藝術業界人士張銘介紹,當時請柳公權撰書墓誌,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這方墓誌的主人嚴公貺,是柳公權的堂妹夫,官至左散騎常侍,其死後,長子嚴修睦請舅父柳公權撰書墓誌銘。」張銘告訴記者,當時柳公權已71歲,該墓誌銘書體勁秀,氣息古拙,回憶嚴公貺生平事跡情真意長,清麗端雅,可見,柳公權書如其人,文亦如其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