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政策激勵下,家族辦公室及資產管理集團紛紛在香港開設全球總部。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馬翠媚)全球地緣政治逆風下,特區政府上半年「多箭齊發」,包括允許上市公司更靈活地管理股份回購、引入公司遷冊機制,進一步擦亮香港創富天堂的「金字招牌」,吸引全球企業來港註冊及加碼投資。截至6月底,香地註冊的本地公司總數突破149萬間,註冊非香港公司總數達15,509間,雙雙創歷史新高。值得關注的是,仍在公司登記冊上登記的本地公司總數已實現「三連升」,從2021年的約138萬間增至2024年的146萬間,增長趨勢相當明顯。有會計界認為,海外公司在香港成立公司,主要因可享受稅務優惠及便利的營商環境。

仍在公司登記冊上登記公司總數三連升

據公司註冊處發表上半年統計數字顯示,今年上半年新成立的本地公司達8.4萬間,較去年同期穩步增長,對比同期解散公司數目為50,308間,若以此推算,期內本港公司數目大概為「執10間,開16.8間」。截至6月底,根據《公司條例》註冊的本地公司總數突破149萬間,創歷史新高。以仍在公司登記冊上註冊的本地公司計,私人公司數量從2023年約141萬間增至2024年約144萬間,公眾公司也從959間增至1,030間,擔保公司則由1.7萬間上升至約1.8萬間,各類公司均呈現穩定增長態勢。

每10間結業 16.8間開張

香港新公司成立數目再破頂,當中特區政府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有一定鼓勵作用。特區政府今年上半年先後實施兩項重要改革,其中4月生效的《2025年公司(修訂)條例》允許上市公司更靈活地管理股份回購,並推動無紙化公司通訊;5月推出的公司遷冊制度更為海外企業提供便捷途徑,使其在保留法律身份的前提下遷冊至香港。這些創新舉措有效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增強了香港的國際吸引力。

●上海英方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今年6月在香港設立國際總部,以香港為出海起點,拓展全球業務。投資推廣署網站圖片

實施兩項改革營商環境更優

同時,香港近年亦積極推動多項上市革新、制度優化,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元、穩定、可觀回報。公司註冊處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有限合夥基金(LPF)總數破千,半年間新增116個LPF,總數增至1,099個;開放式基金型公司(OFC)新增109間,總數增至579間。同時,放債人牌照數量持續增長,上半年新增71個至2,046個。這些數據印證香港在資產管理及金融服務領域的領先優勢。

德勤中國香港稅務與商務諮詢主管合夥人劉明揚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過去數年,全球稅收環境有很大改變,由於稅收透明度愈來愈高,不少在避稅天堂成立的公司,現時合規申報要求愈來愈高,因此近年帶動了不少海外公司在香港成立公司,以享受稅務優惠及優質營商環境。他亦提到,證監會日前刊發最新年報,2024年香港管理資產總值大增13%,數字亦反映香港的財富管理活躍,部分亦與更多家族辦公室有關,同時帶來更多資金泊港。

劉明揚

稅務優惠吸美歐家辦落戶香港

劉明揚亦提到,LPF及OFC透過稅務減負、架構靈活、跨境便利等優勢,已成為高淨值個人及機構投資者實現資產全球化配置的核心工具,其成本效益尤其契合家族辦公室與基金經理的財富管理需求。他又透露,現時落戶香港的家辦非常多元化,除了不少來自內地家辦外,客戶亦有來自美國、日本及歐洲等地。

另外,香港上月中發表《香港數字資產發展政策宣言2.0》,當中提及將提交立法建議,以私人形式發售及家族投資的指明數字資產,將納入稅務豁免的合資格交易等。 劉明揚亦透露,近期接獲不少客戶查詢有關細節,尤其數字資產,因為根據現行稅務條例,數字資產的投資是免稅的,這一政策在整個亞洲範圍內都較為有利,只有香港暫時實施了這樣的稅務優惠,料明年隨着相關法規的通過,勢將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數字資產投資的重要樞紐地位。

金融界:參與港數字市場 中資券商提早布局

(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香港註冊公司數目破頂,除了資金流入外,亦有賴特區政府提早布局數字資產市場。股票分析師協會主席鄧聲興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本港近兩年大力發展虛擬資產市場,特別是批出多個與此相關的營業執照,都會吸引到大量資金來港開設與電子資產有關的公司,準備在港大展拳腳。例如不少中資證券商,都因為未來要在港參與數字貨幣市場而提早布局,不排除因而刺激本港新成立公司數目。

他提到,上半年新成立的本地公司總數達84,293間,註冊非香港公司的總數達15,509間,同創歷史新高,而且新增公司數字遠大於結業公司數字。他認為,這基本上是個好現象,側面反映香港的開業成本已隨着租金回調而下降,亦有更多資金流入與願意投資香港市場。他建議,政府在此時可以再推一些優惠政策,為經濟復甦「加一把火」。

鄧聲興說,香港新增公司數量創紀錄,但重點是新成立公司的規模會否不如舊公司,以及在聘請人手上是否有所縮減,這都是市場關注的。不過,他透露,本港金融行業在最近一年表現蓬勃,不單新股IPO重回全球第一,港股上半年的日均交投也逾2,400億元,顯示有很多資金已經流入本港,這可能與本港營商環境改善,以及投資者看好本港發展前景有關。

中華廠商會:內企加快「走出去」 紛在港設區域總部

●內地順德菜連鎖品牌「大榕樹下」近期登陸香港,以香港為地區總部,作為品牌進軍東南亞及歐美市場的起步點。 投資推廣署網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本港上半年本地公司總數逾149萬間創新高,有分析指這反映了香港經濟在調整周期中仍能保持發展韌性和擴張動力。香港中華廠商會認為,這主要是得益於香港的國際化優勢、穩健的商業基建設施,以及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帶來的可預期的營商環境。與此同時,特區政府近年採取的一系列招商引資、人才引進,以及多元化產業政策,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廠商會續指,隨着香港積極推動新型工業化和北部都會區建設,為本地科創生態圈的蓬勃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加上不少內地企業正加快「走出去」步伐,預期將會有更多企業在香港設立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及智能生產基地,為香港經濟注入更多活力。

創業潮流下淨增加公司3萬多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副院長、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昨日公布公司註冊量創新高數據,顯示這是一個創業的潮流,而不是一個結業的潮流。若僅從企業登記的數量來看,解散的公司數量大約5萬多家,新成立的約達8萬多家,即淨增加的公司約為3萬多家,這顯示市場上一定有商機或有發展的可能,因此企業才會選擇創立或擴展,亦有部分公司,例如一些內地企業為了方便匯款或運作,選擇在此設立公司。

他表示:「我不認為現在的營商氛圍很差,經濟的好壞並不能僅僅透過觀看到的實體商店數量來判斷,雖然租金貴,但很多經濟活動可以是非實體,像是網上交易等。除了零售及餐飲等傳統行業,還有許多其他形式的經濟交易存在。」

另外,香港中小企經貿促進會會長黃達勝亦同樣認為,現時香港引入許多中國內地企業公司來香港開戶,令整體數字上升,內地企業在香港辦理銀行業務比內地方便,融資亦較方便。另外亦有許多打算在美國註冊的公司因地緣政治因素不能在美國註冊,那些公司便來香港註冊,長遠來說對香港整體經濟是好事。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