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傲冬 民建聯秘書長
行政長官李家超正就新一份施政報告展開公眾諮詢。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亟需突破性政策推動支持。筆者長期關注本港的文化藝術發展,在今年的施政報告諮詢建議中,民建聯就香港文化藝術界的未來發展提出三個方向,當中包括把現有康文署演出場地進一步「個性化」、把本港文藝界的文檔瑰寶「系統化」,並就引領本港藝團、藝術家到內地及海外演出,尋找更多機會,推動設立相關機構做到對接「中介化」。筆者相信,設立藝術中介機構是打通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文化融合的關鍵樞紐。
發掘個性 開發本土IP
香港表演藝術團體長期面臨場地不足、設施同質化等問題。儘管康文署管理逾20個主要場地,但因租場演出團體眾多,以至未能充分配合不同藝術類型需求。以戲曲為例,新光戲院已關停,然而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定位高端,中小型粵劇團難以負擔。特區政府因此有意把沙田大會堂設定為「粵劇優先」場館,配合高山劇場及油麻地戲院,相信有助培養更多粵劇觀眾,令粵劇更好地走向產業化。
若演出場地能夠落實「個性化」,不僅能降低藝團成本,更能形成「一區一特色」的文化地標網絡,長遠助力進駐不同場地的藝團發展,讓其有更好的規劃,甚至逐步實現產業化,令本港的文化藝術行業更蓬勃發展。
香港擁有豐富的表演藝術遺產,但相關手稿、錄影、舞美設計圖等散落民間。2019年香港電影資料館成功挽救逾千部粵語片膠卷的經驗證明,系統化保存迫在眉睫。為進一步保存珍貴的文化資產,民建聯建議特區政府設立相關的文檔資料館,初步可考慮以數碼檔案方式進行。計劃可由部門牽頭,聯合演藝學院、香港口述歷史研究會等機構,採集本港大中小藝團等業界口述歷史與實物檔案;並開發數碼雙生平台,參考法國國家圖書館「Gallica」模式,將珍貴資料如雛鳳鳴劇團《帝女花》1976年首演錄像、城市當代舞蹈團早期編舞手記等資料數字化開放;以及設立「非遺傳承基金」,資助年輕藝術家以當代手法重新演繹檔案資料。有關建議不僅是文化保育工程,更能成為創意產業的「素材庫」,為本港以至國際文化藝術領域提供屬於本土的文化IP。
對接文旅單位 更好「走出去」
香港藝團進軍海外或內地正面臨「三難」:政策不熟、渠道不暢、資源不足。儘管內地相關部委與香港康文署素有合作,但中小藝團仍難突破行政壁壘。反觀上海文廣演藝集團作為中介平台,每年促成逾200項長三角巡演,值得香港借鑒。香港藝術發展局可牽頭,專責對接內地或海外文旅單位,提供「一站式」服務,當中包括演出許可代辦(如簡化港澳台演員在內地商演的批文流程)、跨境稅務與合約諮詢等,並推出「藝文深合區」試點,在前海、橫琴設立香港藝團駐場基地,探索「香港創作+內地製作」模式。
香港文化藝術要實現「十四五」規劃的戰略目標,不能僅靠零散項目,而需制度性突破。民建聯認為,施政報告應以「中介機構搭台、場地改革築巢、檔案保存立根」為依據,將文化政策從「支援輔助」提升至「戰略驅動」層級,讓香港真正成為融匯嶺南傳統與國際視野的文化樞紐,為人文灣區建設注入新動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