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漢標 立法會地產及建造界議員
近期,香港建造業發生了多宗嚴重工業意外:7月初赤鱲角地盤紅雨期間發生奪命事故;5月沙田有地盤工人中暑身亡,同月粉嶺又有工人從棚架墮下不治。連串奪命意外實在令人痛心,亦讓政府和業界關注到地盤工業意外持續發生的原因,檢視現行保障建造業工人安全的措施,是否仍有改善空間。
《2023年職業安全及職業健康法例(雜項修訂)條例》通過後已實行超過兩年,新條例大幅提升了違反職安健法例的最高罰款至一千萬港元及監禁兩年。政府當初預期修例後,可以達至足夠阻嚇力,從而降低工業意外數字。另一方面,去年勞工處亦進行了七萬多次工地安全巡查,發出四千多張「暫時停工通知書」和「敦促改善通知書」,可見政府在法例和監管兩方面,都加大力度保障建築工人的安全。
然而,翻查建造業工業意外的數字,去年仍有14宗致命個案,建造業工業意外數字亦達三千多宗,較前年雖然輕微下降了1.9%,但一年超過三千宗建造業意外,即平均每日發生逾八宗,數字實在令人關注。
制度持續優化 前線教育需跟上
事實上,即使特區政府與業界過去幾年大力推動職安健監管與教育工作,意外仍時有發生,反映制度雖然有所改善,但前線工地的安全文化與防範措施仍有鞏固空間。筆者認同,加強違規罰則與增加巡查次數,的確有助預防意外。
然而,除強化法例與監管外,更關鍵的是由下而上,全面提升前線工人的安全意識,以及促使大小承建商切實承擔保障工人安全的責任。因此,進一步推動工地安全教育,提升工人和管理層的安全意識和文化,是主要的關鍵所在。透過罰則與鼓勵承建商和工人重視職安的政策並行,再結合法例和政府監管,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值得肯定的是,業界與政府近年已推出多項新措施,包括香港建造商會去年試行的「安全表現記分制度」,建造業議會亦推出「前線人員安全表現紀錄計劃」,將工人安全表現納入標準化紀錄,鼓勵前線工友遵守安全守則。再加上發展局積極推動的「安全智慧工地」系統,均為改善建造安全帶來動力。
然而,值得關注的是未來十年,北部都會區大量工程將陸續上馬,而業界亦提出放寬輸入外地建築工人的訴求。這亦引申另一項關注的重點,內地建築工人的安全意識與保障。
外來工人趨升 職前培訓需加強
透過「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的建築工人,由於語言、工作文化及安全認知不同,未必可以在短時間內適應香港的工地安全標準。
雖然現行規定,所有輸入建造業工人均需考取「綠卡」及「平安卡」,並接受工地安全培訓。若將來因着北都區提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輸入內地建築工人應對大量工程,政府和業界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對內地建築工人的工地安全意識的提升和監管。
政府亦應考慮在建造業工業意外數據當中,增設細項,包括輸入勞工相關工業意外數字,讓業界和社會更全面掌握情況,從而有助政策的調整和改善。
要提升建造業工人安全意識和工地安全文化,非一朝一夕能夠達到,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保障工友安全,亦非一方之責,唯有政府、業界與前線工人三方共同協力,才能在追求建造速度與效益之餘,真正落實以人為本,全面提升香港建造業的質素與水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