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絲路,駝鈴回響;大漠深處,佛光流轉。敦煌,這座承載着東西方文明交融的聖殿,既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藝術的造夢者。在這裏,佛陀的智慧與凡人的祈願交織,幻化出虛實相生的藝術宇宙……多年來,敦煌以其豐富而神秘的魅力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歷史愛好者。而在香港,敦煌文化的熱度依舊不減。由少雪齋與香港大學圖書館首度合辦的「夢幻敦煌:重現敦煌大美之境」正於港大圖書館舉行,吸引着不少市民於炎炎夏日中前來觀看。這也是敦煌研究院首次與香港高等學府及民辦機構合作籌辦展覽。 ●文、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寧
少雪齋執行總監孫康喬介紹道,為了讓香港觀眾更能領略到敦煌的神聖之美,本次展覽共包括78件/套具有代表性的敦煌藝術品,分為六個主題「第一單元:絲路漫漫」、「第二單元:壁上丹青」、「第三單元:莊嚴佛宮」、「第四單元:萬像人間」、「第五單元:石室寶藏」、「第六單元:悠遊淨土」,並以沉浸式數字影片共同展現敦煌石窟千年匠心的技藝與文化傳承的生命力。
孫康喬說:「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重點展示內容,如『絲路漫漫』展現了敦煌神秘悠久的歷史,『壁上丹青』展現了敦煌壁畫的色彩來源及顏料,『莊嚴佛宮』則呈現了許多精美壁畫的複製品,並1:1複製了敦煌莫高窟的第45窟。第45窟是敦煌莫高窟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佔地面積約25平方米, 高近5米。」洞窟內四面牆身及藻井(窟頂)均有唐代壁畫設計,窟頂呈現傾斜視覺效果,同時包括七具各具特色的彩塑造像,還原現存敦煌莫高窟主尊佛陀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兩邊隨侍弟子、菩薩、天王等圍繞聽法的盛境。其中菩薩造像獨具特色,以女性軀幹為原型,呈「S」形彎曲,體柔美,嘴角微翹,妙目靈動。與之相應,天王造像形象雄偉有力,盡顯威猛剛強。
展現飛天藝術與藻井之美
孫康喬續說,三樓展區「悠遊淨土」則以藝術方式沉浸展現敦煌佛教藝術風格,包括敦煌飛天和音樂舞蹈壁畫,飛天形象源於印度,經由絲綢之路從中亞傳入中國後,飛天與本土神話中的神仙形象相融合,呼應「羽化登仙」的概念,逐漸從剛勁的犍陀羅風格演變為中原仙人樣貌,飛天着重展現音樂性與舞蹈性,常以奏樂、舞動之姿呈現。莫高窟有270多個洞窟中繪有近6,000身飛天。這些飛天圖案豐富多變,既裝飾了壁畫,又營造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美妙意境,充分彰顯了中國飛天藝術之美與中式審美精神。
此外,展品還有10個莫高窟獨特藻井圖案,用燈箱掛在天花板,地下設有座墊,可供觀賞人士躺下仰望,感受莫高窟不同藻井圖案的豐富視覺效果。其中,莫高窟第85窟的獅子蓮花藻井,中心紋樣為獅子蓮花紋,四周裝飾有白珠、團花、回紋、菱格、卷草,以及瓔珞、帷幔等元素,淋漓盡致展現出晚唐時期藻井圖案的獨特風格。該藻井以祥禽瑞獸作為井心紋樣,裝飾層次豐富多樣,帷幔圖案繁複精美,這是晚唐藻井圖案的突出特徵。
莫高窟精神鼓舞觀眾
孫康喬表示,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遺產,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定義的六大文物遺產標準中的多項,屬非常珍貴的文物;莫高窟核心精神是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及開拓進取,這種精神也將為香港市民帶來力量。孫康喬表示,本次展覽對香港具有深遠意義,「首先,它以中華文化為橋樑,構建了東西方溝通的新渠道,強化了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點的獨特優勢。展覽特別注重引導香港青年群體重新認知城市定位——即在中西文化融合中發揮樞紐作用,既服務國家發展,又貢獻人類文明交流。其次,展覽通過文化共鳴促進社會包容:一方面幫助香港市民深化對自身文化根源的理解,另一方面培養欣賞多元文化的能力。這種雙向認知能有效減少文化隔閡,其核心價值恰如敦煌藝術的啟示——在吸收佛教、希臘等外來文化精華的同時,始終保持着鮮明的中華文化主體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歷史參照。」
「夢幻敦煌:重現敦煌大美之境」
日期:即日起至9月7日
地點 : 香港大學圖書館地下,二樓展覽廳及高黃慧貞藝術電子圖書館 (三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