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組在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調研。 (人民政協報)
●舞劇《紅樓夢》在全國形成「出圈」影響。 (新華社)
●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復興》民族交響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綜合報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提高文化原創能力,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時代經典,構築中華文化的新高峰。」早前,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專題調研組圍繞「提高文化原創能力,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前往江蘇省南京市、蘇州市、無錫市開展調研。調研組先後到中國作協、中國文聯走訪座談,了解相關單位發揮組織職能和專業優勢,在重大主題創作、人才教育培訓、文藝評獎評論、采風深扎扶持等方面的經驗做法。

堅守人民立場 引領主題精品創作

電視劇《人世間》《北上》、舞劇《紅樓夢》在全國形成「出圈」影響;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實現全國348種傳統戲曲「大團圓」;昆劇《瞿秋白》等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近年來,江蘇文藝在全國的顯示度、影響力不斷提升。

江蘇省文化領域繁榮發展的「密碼」是什麼?在座談會上,通過江蘇省委宣傳部有關負責同志的介紹,調研組獲得了一些答案——堅持全領域協同,健全重大題材發布推介、重點項目評估論證、重點作品跟蹤推進、優秀作品傳播推廣等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流程;全要素集聚,健全政策保障、資金統籌、平台支撐等關鍵機制,為文藝創作提供保障;全鏈條推進,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促進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向提升;全周期扶持,設立重大題材扶持資助資金、優秀文藝成果獎勵資金等,做好文藝創作扶持和激勵引導;全過程推廣,創辦打響「紫金文化」「揚子江文學」品牌,構建以精品展示、人才推介、文化惠民為內容的平台體系……

「江蘇作為經濟和文化強省,文化積澱深厚,人才優勢突出,具有提高文化原創力的條件和資源優勢。」調研組充分肯定了江蘇省在打造文藝創作生產「五全」機制方面的有益探索與成效。

調研組表示,文藝創作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文藝精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藝界人民團體要團結帶領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通過重大主題牽引、制定規劃指引、評獎評論引導等舉措,為文藝創作提供高質量保障。

「文藝創作要把握好正確方向,把創作觸角深入偉大時代。」全國政協委員王寧認為,文藝創作要致力於提升思想高度,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要致力於提升大眾文化素養、溫潤人民心靈;要觀照大眾精神文化需求,創作讓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要致力於推動作品「走出去」,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全國政協委員李駿虎表示,要鼓勵創作者走進基層一線、深入農村社區蹲點采風創作,幫助其熟悉新發展、發現新生活、掌握新素材,講好各領域發展故事,塑造各行業新時代典型人物,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

優化創作環境 鍛造高水平人才隊伍

在江蘇省演藝集團排練廳,委員們駐足觀看京劇《穆桂英掛帥》和音樂劇《天·夢》的排練現場,青年演藝人員認真投入的演出狀態和扎實專業的表演功底深深打動了委員們。

從南京到蘇州、無錫,昆曲、評彈、揚劇等地方戲劇佳作頻出,文藝工作者熱情高漲。然而,隨着調研的深入,委員們發現:部分國有文藝院團面臨着經營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創作生產能力不足、「兩個效益」平衡困難的問題。

「江蘇是我的家鄉,在家鄉調研感受很特別。儘管一些文化企事業單位面臨各自的發展問題,但大家沒有抱怨、沒有退縮,而是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尋求解決方案,這給了我很大的鼓舞。這種對創作的堅定信念和豐沛熱情是持續打造精品、克服發展困難的關鍵。」全國政協委員畢飛宇感慨道。

優秀文藝作品的生產離不開良好的創作環境。國有文藝院團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中堅力量,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力量。調研組表示,要抓好管理,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持續提升標準化、規範化、科學化建設能力;要抓好作品,以演出為中心環節,推動打造更多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在出人、出戲、出效益方面積極探索。

調研路上,文藝人才梯隊建設也是委員們關注的重點。

連續舉辦五屆「鳳凰作者年會」、三屆「鳳凰文學獎暨鳳凰文學之夜」,開辦文學沙龍,為海內外優秀作者提供交流平台……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用品牌活動聚合作者資源、孵化原創精品的模式獲得了委員們的稱讚。

「在創作人才的『引用留育』方面又有哪些好經驗?」聽完介紹,調研組進一步問道。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負責人說,集團積極匯集名家資源、發揮名家引領作用,設立名家工作室、配套名編輯工作室;注重挖掘培養新人,設立新大眾文學中心,助力文學新人成長。同時,打造文藝創作全流程信息化系統,為作者做好全鏈條服務。

青年文藝工作者是文藝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傅興國建議,完善文化領域優秀青年人才全鏈條培養制度,給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幫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樑、當主角;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文化領域人才評價體系,充分釋放創作潛力與活力。

全國政協委員王麗萍呼籲,深化「名師帶徒」機制,提高文藝工作者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熱愛文藝的「接班人」;重視融媒體環境下青年文藝工作者的成長成才,助力他們打造文藝品牌、持續健康發展;適當增加各類獎項的「新人獎」比例,增加對青年文藝工作者的扶持資金。

堅持「兩個結合」 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在蘇州高新區的蘇州民族管弦音樂廳,伴隨着指揮家輕抬指揮棒,一曲獨具江蘇民歌韻味的《茉莉花》在演奏大廳奏響,耳熟能詳的旋律打動了在場的委員們。

蘇州民族管弦樂團負責人介紹說,樂團秉承「絲竹江南,絲竹交響」的藝術創作理念,堅持原創、傳承、改編「三手抓三手硬」的創作舉措,建立委約創作工作機制,系統組織創作者開展實地采風、專題研討等實踐活動,致力於打造彰顯蘇州品質、江蘇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原創作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好的作品可以超越語言、國界的藩籬。」作為蘇州民族管弦樂團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全國政協委員彭家鵬有感而發:「中國民族音樂的蓬勃發展離不開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積澱和深厚內涵。」他認為,文藝創作要紮根中國文化深厚土壤,不斷挖掘、傳承、弘揚本民族文化特色,積極推動作品「走出去」,向世界傳遞中國當代鮮活的聲音。

在全國政協委員詹勇看來,音樂與繪畫具有共通性。「音樂通過旋律的跌宕起伏傳遞情感,繪畫通過線條勾勒、構圖布局表達想法。國畫創作講究『疏可跑馬、密不透風』,追求畫面的和諧平衡與動人的韻律感,這與音樂給人的感覺是相似的。」詹勇表示,藝術創作要先觸動自我、叩擊自己的心靈,才能打動觀眾、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從融合傳統與現代之美的蘇州博物館,到大隱隱於市、浸潤江南書香文脈的東林書院,再到活化歷史風貌、打造文旅新地標的無錫惠山映月里街區,江南文化的活態傳承給委員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人工智能被廣泛應用到視聽產品製作各環節;在江蘇省現代美術館,學生的畢業作品展彰顯了藝術在數智時代主動更新求變之姿;在無錫國際數字電影產業園,5G智慧虛擬攝影巨幕帶來的「黑科技」讓「所拍即所得」成為可能……一項項藝術與技術的巧妙對接讓委員們眼前一亮。

在江蘇,文化的新潮與古典在此交織澎湃,千年歷史躍動出新的活力。調研組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閻晶明認為,作為文化大省,江蘇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當代江蘇文學藝術始終處於活躍狀態。要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繁榮發展的更高期待,勇於擔當新的文化使命,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提高文化原創能力上不斷探索創新,讓文藝作品既觀照江蘇現實、展示地域風貌、賦能經濟發展,又在精神高度、文化內涵、歷史深度達到更高水平。

「文化原創力基於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調研組組長、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李屹表示,文藝創作者要保持對中華民族文化理想、文化價值、文化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信心,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築牢文化主體性,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挖掘好、運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