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家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背景下,深化區域協作成為關鍵舉措。清遠市政協常委、香港清遠社團總會主席、建滔集團執行董事張家成憑藉其深厚的企業經驗與服務社會的熱忱,積極搭建粵港合作橋樑,聚焦產業優勢互補、青年交流融合,為深化粵港協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貢獻智慧與力量。
粵港優勢互補 發展新質生產力
談及粵港合作,張家成對兩地優勢有着深刻洞察,提出兩地在金融領域方面的合作空間廣闊:「廣東擁有完善的產業鏈、充沛的人力資源以及人工成本低、電費便宜等優勢,已形成強大集群效應。」他以設備製造業為例,強調廣東形成了強大的產業聚合效應——從原材料、核心機械到上下游配套,產業鏈條「全在廣東」,吸引了來自江西、上海、浙江等地的製造商匯聚於佛山、惠州等地設廠。另一方面,香港作為「自由港」的地位不可替代,應發揮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獨特優勢。他指出,香港股市活躍及「A+H」股雙向機制,正是粵港澳大灣區深化合作的關鍵體現:「企業在香港上市能獲得較高估值,若能結合內地廣闊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此舉為內地企業利用香港資本市場融資、提升國際競爭力開闢了更大的空間。
張家成更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念深度融入自身企業實踐。建滔近年來大力推行綠色技術革新,引入熱能回收系統設備,實現碳減排與能源循環利用。其工廠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合作,創新改良二氧化碳收集利用項目,大幅降低煤耗。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建滔更戰略性布局光伏電站,覆蓋工業園及物業可用空間,顯著提升綠電產能。張家成強調:「環保技術既能降本增效、提升行業競爭力,又有助於可持續發展。」
拓寬青年視野 提供生涯規劃
為了引領青年正確認識祖國,張家成創立「港清新力量」青年組織,致力搭建粵港青年交流平台。創會四年間,他親力親為組織各類交流考察活動,讓青年親身感受中國製造的規模與活力。「帶領考察內地工廠,看到他們眼裏有光」,他表示,港青們在參觀大型製造工廠時深感震撼,驚呼「沒想過規模可以這麼大!」「原來一件東西能生產一千萬件!」,這種深度體驗有效拓寬了他們的職業視野,為生涯規劃提供了多元可能。據他介紹,部分學員畢業後選擇赴粵發展,更有參團者受產業規模與成本優勢啟發,在佛山創辦團體餐食品加工廠。
除此之外,「港清新力量」還為每位學員配對金融、製造、科技等領域的精英導師。針對畢業生普遍的職業迷茫期,導師主動引導:「你未來想從事什麼工作?我們帶你去實地考察」。通過行業參訪、職業規劃對話及提供實踐機會,助力青年錨定就業方向。他堅信,「青年的成長來自見多識廣——給予機會拓寬視野,他們自然就會成長。」
推動社團「年輕化」 及「廣清一體化」
在社團工作上,張家成充分發揮橋樑與凝聚作用,着力推動年輕化改革與基層關懷。隨着大批海外及內地專才來港成為「新香港人」,他呼籲香港社團需主動擁抱新生力量,栽培青年領袖並推動社團年輕化。「希望社團能成為幫助他們融入的溫暖港灣,讓『新香港人』也有融入感」。另一方面,他積極關注基層,與香港仔坊會等機構合作,資助劏房戶、單親家庭青年體驗高鐵、港珠澳大橋並赴清遠交流,破除經濟與心理雙重障礙。他表示,許多基層年輕人從未坐過高鐵,「經濟條件和從未體驗過的自卑感,阻礙了他們走出去」,「由我們提供全程支持,帶他們看見更廣闊天地」。
張家成將交通聯通視為深化粵港融合的關鍵支柱。基於組織「共創明『Teen』」考察團的切身感受,他提出《關於推動開通清遠香港高鐵點對點直達班次》的政協提案,直指當前清港交通痛點:雖毗鄰廣州,但清遠至香港需經深圳北或廣州南站換乘,且班次有限、訂票不便,制約了兩地人員往來與經濟協同發展。他呼籲,清遠作為國家高新區與廣東省重要城市,亟需打破地域壁壘——直通高鐵將大幅縮短時空距離,不僅能深化經貿合作、加速產業升級、吸引高端人才,更將促進旅遊聯動與文化認同。這既是提升清遠與大灣區核心城市連接度的戰略之舉,更是推動「廣清一體化」、實現兩地共贏的核心引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