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海明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已於16號放榜,成千上萬的學生和家長正面對人生的重要選擇:應該選擇哪一科作為未來的專業方向?這不僅是個人的規劃,更是對香港社會未來需求的回應。近年來,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上對文科學科的價值出現了一些質疑聲音。一些家長和學生認為,除了醫科、法律和金融等學科之外,理工科才是未來的主流,而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則日漸失去其重要性。然而,這種看法過於短視,忽略了AI時代對人文學科的獨特需求。事實上,人文學科在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非但沒有被邊緣化,反而愈加顯現出其無可替代的價值。
AI技術的發展與人文學科的關係密不可分。現今,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機構,如OpenAI、Google和Meta,其技術基礎之一是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這些模型的訓練主要依賴於海量的語言數據,而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成為訓練資料的核心內容,從而在全球AI領域佔據了主導地位。
然而,這也導致其他語言的應用空間相對受到壓縮。繁體中文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相對較少的語言之一,因數據資源的匱乏,未能在這些模型中充分發揮其作用。這不僅令技術的發展受限,也使得中文相關的文化傳承和價值體現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視。市民必須知道,語言與文化的保存並非僅依賴技術工具,還需要深厚的人文基礎和專業知識的支持。若然離開語言學家、文化研究者以及社會科學專才的努力,不僅不能完善技術基礎,更難讓中文語言的應用在全球舞台上擁有更多話語權。
香港作為一個以多元文化著稱的國際化城市,其語言環境的多樣性更是得天獨厚。在AI時代,這種多樣性不僅是香港的文化資產,更可以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優勢。然而,要將這種優勢轉化為實際成效,香港需要更多具備人文素養和語言能力的人才。這些人才的作用,不止於補足本地技術發展的短板,更在於將香港的文化和故事推向世界舞台。語言學者可以協助優化繁體中文的AI模型,歷史學者則能通過技術手段挖掘並整理本地歷史資料,而哲學家亦可為AI技術的倫理問題提供有力指引。這些領域的專才,將是香港在全球化競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人文學科的價值並不局限於其實用層面。它為社會提供了批判性思維、文化敏感性以及價值判斷等核心能力,這些是科技無法取代的。當前的AI技術無論在自然語言處理還是數據分析方面,都追求高效率,但在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對人類情感的共鳴上仍有很大不足。AI的發展需要更多熟悉文化、語言和倫理的人才來進行調整與完善,才能真正貼近人類需求。這正是為何越來越多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開始推動跨學科合作,嘗試將人文學科與科技學科結合,並以此找到新突破口。
在教育層面,香港正在經歷一個重要的轉型期。近年來,由於社會對AI和科技的熱情,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將目光集中在工程學、數據科學等理工科目上,忽視了文科的長遠價值。但從長線來看,人文學科的價值並未被削弱,反而日漸受到重視。這些學科不僅幫助學生認識世界的多樣性,還能讓他們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在AI時代,語言學、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的學生,將成為連接技術與人類需求的橋樑,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當然,社會上仍存在一些片面的看法,例如「未來不需要學外語」或「人文社科沒有前途」等言論,這些觀點不僅缺乏事實根據,還低估了文科學科在全球化和科技時代的重要性。AI的發展離不開語言和文化的支撐,即使是編寫AI算法的工程師,也需要了解語言模型的運作邏輯,並且能熟練處理語言數據。這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人文學科的基礎教育。因此,家長和學生在選科時,應避免短視,應該將目光投向社會的長遠需求,為未來的發展鋪路。
事實上,香港特區政府若要在AI時代加強競爭力,需要培養出更多兼具人文與科技素養的跨界人才。大學在課程設計上,也應該推動文理結合,提供更多元化的學習選擇。例如,中文系的學生可以學習基礎程式設計,而工程系的學生則可以接受語言學和倫理學方面的訓練。這樣的跨學科教育,既能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能讓他們在未來的科技社會中發揮更大作用。
選科,既是每位DSE考生人生中重要的抉擇,也是對香港整體發展的一次回應。在科技與文化加速融合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人文學科的支持。這些學科不僅為AI注入人性與文化的智慧,更是香港構建科技與文化並重社會的重要基石。
(作者為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