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身並非武術教育專家,也非習武之人,但年輕時一直關注《太極張三豐》的故事與電影,近年來同樣關注詠春宗師葉問的電影。除了欣賞劇情與電影中的精彩打鬥場面外,我亦對其背後所蘊含的中華文化底蘊與民族氣節有所感悟。

在2022年,我曾撰寫《中國書法教育與武術教育:中國文化教育的示例》一文。上任教大校長後,我與同事共同構思如何推動校內外武術教育。教大國學中心於2024年以「也文也武」為主題,建設書法與武術教育基地,並由陳穗津女士及劉徐徐女士擔任武術到校教學的指導老師,成效顯著。此外,陳穗津女士亦在本科通識課程「新六藝」中引入太極拳教學,使學生得以接觸與學習太極拳。

教大的洪強教授從創意藝術的角度,撰寫《虛移中:見太極——從科技看新太極合體字之研究》,探討文字與武術間的視覺與動態連結。我在去年10月與同事訪問北京體育大學時,有幸拜會著名武術家、東岳太極拳創始人門惠豐老師。他曾以書法呈現《左傳》中七種武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他更指出「止戈為武」是太極拳學思想的根基,通過「武」的表現形式,達至「和」的根本目的。

「太極之理」為中華文化核心

太極拳背後所體現的「太極之理」為中華文化核心,屬中國武術中的內家拳,重視「內外兼修」,蘊含深厚的哲學思想。人們練習太極拳可透過開合、進退、虛實等,一方面強身健體,另一方面亦能逐步領悟並達至「天人合一」的哲學境界。

除了《易經》外,太極拳與老子《道德經》中的義理頗有關聯,諸如「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等觀念,與太極拳所倡「見素抱樸」之精神可謂相通。

詠春拳同樣博大精深,陸地博士為詠春推廣委員會主席,是1980年代詠春師傅黃淳樑的親傳弟子之一,後拜葉問次子葉正為師,並獲李小龍直傳弟子黃錦銘肯定為截拳道的傳承者。陸地博士在書中指出,「小念頭」包含了大部分詠春拳中的核心技法,如引言所言「念頭正,終生正;練武如是,做人也如是」,充分體現武術與人格修養的內在關聯。

在陸地博士及其他人士鼎力支持下,教大於2025年4月舉辦了「中華武術與文化研討會」,參會者欣賞了武術表演的美學展示,洪強教授亦設計出極具創意的「太極熊貓」紀念品,令人耳目一新。

我們期望此類研討會能進一步引起學界與社會大眾對中華武術的關注,從文學、翻譯、藝術、電影與人物故事等,多角度深入探討其多元價值,並進一步關注其他類型的中華武術傳統。教大團隊亦冀望在各界的支持與鼓勵下,得以推動「武術進校園」項目,加強年輕世代對中華武術及其背後深厚文化意涵的理解與認同。

●李子建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教育發展與終身學習教席

本文感謝陳穗津的協助。文章版權為作者所擁有,參考文獻從略,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並不代表香港教育大學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