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明 立法會議員 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
2023年及2024年的施政報告先後提出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產生積極的回響,社會對加快發展國際高等教育樞紐、擦亮「留學香港」品牌,有高度共識,並已得到本港、內地及海外多家大學積極參與。「北都大學教育城」已成為最具備快速發展條件的項目,可以成為北部都會區提速發展的重要引擎,鄰近打鼓嶺、呈蝴蝶形狀的40公頃「北都大學教育城」用地,現正蓄勢待發等候大興土木。特區政府宜加快步伐,盡快公布「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以破繭成蝶的精神將北都區打造成一條龍的教育樞紐,回應社會的熱切期盼。
按特區政府目前的規劃日程,明年上半年將推出「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預留的約90公頃土地中,位於牛潭尾約46公頃土地預計最早可於2027年展開土地平整工程,首批土地最早於2029年完成平整;其餘約40公頃土地,則可於2028至29年展開,2030至31年完成平整。
社會各界對香港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加快興建「北都大學教育城」有強大共識。社會輿論普遍認同,當前香港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節點,發展教育、科研,吸引人才,對香港能否搭乘上科技引領的高速列車至關重要,加快「北都大學教育城」建設,加快發展教育產業,吸納更多優秀人才,將為香港未來發展成具有競爭力的國際創新科技產業中心奠定基礎。
計劃獲多所高校熱烈響應
香港擁有優質的大學教育資源,多家本地大學在世界排名位居前列,近年更屢創佳績,有條件可以進一步提質擴容,建設成國際教育樞紐。特別是在世界百年變局加快演進,國際局勢動盪不安的情況下,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現戰爭或內亂,一些國家和地區則收緊了學術自由和留學生簽證,引起不安和焦慮。實施香港國安法之後,香港經濟社會保持穩定,不斷拓展國際交流交往,學術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又有國家作為強大的靠山,發揮空間廣闊,社會各界熱切期望特區政府在此方面有更大作為。
日前,立法會有關「北都大學教育城」的討論上,議員廣泛認同大學城建設有必要加快。「北都大學教育城」計劃得到高等教育界的積極響應,至少有19家本港專上院校表達有意參與,提出多種構思和建議,其中有些院校希望把整個校園遷至北都區,也有部分院校計劃設立「衛星校園」,或以自資模式建立國際化大學校區。更有大學提出,將聯手海內外的知名大學,推展在研究、創科發展和人才培訓等合作。香港理工大學表明,若有需要,校方可以承擔一切財政開支,現屆甚至下屆特區政府可以分毫不用支付成本。不難發現,各界正熱切期盼特區政府早日公布藍圖。
釋放區域潛力帶動北都區繁榮
而且,從目前北都區整體發展規劃看,「北都大學教育城」是目標最清晰、條件最成熟的發展項目,理應優先發展。建設「北都大學教育城」可為北都區引入一大批優質人才和具有高消費力的群體,釋放區域潛力,繼而帶動起整個北都區的發展,起到加速、提質、增效的效果。日前,筆者邀請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到「北都大學教育城」用地了解土地現況。該處有深圳河支流—平原河穿過,但用地現時仍屬空置。「北都大學教育城」用地位處優先發展區,鄰近三個陸路口岸,地區代表殷切期望特區政府加快落實建設。
社會有共識,院校有熱情,特區政府應乘勢而上,守正創新,破格求變,全面加快「北都大學教育城」建設,激發出更大的動能。如果繼續因循守舊,過多執着於繁文縟節,拖慢了腳步,令好事多磨,一旦熱情冷卻,就會事倍功半,未來的發展建設將會更形困難。
特區政府應積極加快決策,盡早確定建設方案,引入本地及海內外大學,並全面加快城市規劃、土地平整及校園建設,以破繭成蝶的精神,早日建成「北都大學教育城」,回應社會呼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