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東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 價值觀教育主任
教育界同工常說:「要教孩子負責任。」然而,責任感從何而來?是來自不斷的指令,還是來自孩子內化的一套行事準則?他們能否在沒有成人發號施令的情況下,依據情況作出判斷?這正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早前某天放學時間前,天文台懸掛三號風球,並預計晚上將改掛八號風球,筆者趁機引導學生預測風暴對學校的影響。起初,有學生天馬行空地說「學校會倒塌」,但漸漸地,他們的思維變得具體:壁報可能被吹毀、窗簾被吹歪、教員室門外的功課簿也或會被吹走。討論過後,有些同學更自發將門外的展品撤下、檢查窗戶是否鎖緊,甚至將教員室門外的功課搬回課室。這一切都是學生根據情境作出的行動判斷。
另一次,有學生不小心將紙包飲品打翻。筆者只提醒一句:「這些水正在滲到地下」,學生便自發分工,有人取抹手紙,有人清理地面,有人協助處理垃圾,還有人遞上消毒液清潔雙手。過程中,老師沒有下達任何具體指示,學生卻做得井然有序。
還有一次,有學生在小息時以擦膠互相拋接作為遊戲。筆者沒有立刻禁止,而是召開班會,提出幾條問題讓學生思考:「小息時應否玩耍?」「玩耍時是否要顧及他人?」學生們一致認為應該玩耍,但同時也要顧及他人安全。「這樣的遊戲是否安全?」學生們經過討論,開始意識到玩擦膠可能擊中眼睛、掉出窗外甚至傷及他人,最終一致決定停止這個遊戲。
這些情境說明,當學生面對問題時,我們的目標不只是要求他們聽從指示,更要引導他們慎思、明辨、行動,從行動中反思與修正,然後再思再辨。這樣的循環,才是真正的學習。這正是教育的真正目標:不是教他們盲從,而是教他們明理。
如果孩子總是依賴外在命令,便難以養成獨立思考與自我管理的能力,長遠而言,這對他們的成長並無裨益。相反,當孩子擁有一套行事依據,他們便能根據情境作出適切行動,這樣的能力,不但在校內有用,更是他日步入社會的基礎。
但要建立這樣的行事能力,並非放任不管,也不是靠嚴格規條,而是透過引導與對話,建立孩子的行事能力,三個重要關鍵點,包括:
一、參與決策:透過討論與辯證,學生學會從多角度思考。
二、容錯空間:在安全情境中讓學生試錯與反思,累積經驗。
三、價值引導:從行為中理解責任、尊重與安全的意義。
教育是要幫助孩子在沒有指示的情況下,依據應有的價值觀和態度作出決定。能夠自主作出負責任的選擇,孩子就可培養更健全的人格,更能有效成長成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