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特朗普重返白宮後,發起針對所有貿易夥伴的關稅戰,試圖以此威脅他國,達成對美國有利的關稅協議。法新社周日(7月13日)指出,自詡善於斡旋的特朗普,至今僅宣布美國與兩國達成貿易協議,屈指可數的協議數目似乎令他被迫延後徵收關稅時間,也令他的交易撮合能力失色。
報道形容,地產大亨出身、自詡善於交易的特朗普,針對各國推動懲罰意味顯著的激進關稅策略,揚言能在90天內促成90項貿易協議。然而美國至今僅宣布與英國和越南達成協議,與歐盟和日本等盟友的協議磋商分歧顯著,特朗普政府單方面宣布對盟國商品徵收的關稅比例,卻又將暫緩徵收期限延至8月1日。
「TACO理論」再受熱捧
特朗普兩度提出「對等關稅」暫緩期限,令代表「特朗普總是臨陣退縮」的「TACO理論」,再受華爾街熱捧。TACO理論分析認為,特朗普傾向於觀察市場反應,在情況不佳時便取消或拖延貿易政策。特朗普堅稱該期限不會再調整,似乎是有意要摘掉自己身上的TACO標籤。
智庫外交關係協會貿易政策研究員馬納克形容,特朗普針對數十國的關稅信函與其說是威脅,不如說是特朗普對抗「TACO」標籤的表現,「他想展現出自己是認真行事。實際上他可能對於未能達成多項協議感到沮喪。」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顧問萊因施指出,美國加徵關稅最後要由美企支付、美國消費者埋單,「特朗普的說辭被迫從加徵關稅沒有成本,轉變為短期成本換取長期收益。這讓他陷入政治困局:在美國民眾心中,關稅意味痛苦,貿易協議代表收穫。美國只能拿出與英國的協議文本,這太少了。」
馬納克還指出,特朗普宣布對銅進口徵收50%關稅的時限,正是8月1日,「這個時間點並非巧合,它與新的關稅協議暫緩期限脗合。特朗普正試圖轉移人們對美國未能達成更多協議的注意力。我們屆時或會看到更多不可忽視的負面市場反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