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日本侵華期間外國援華空軍,很多人都會想到美國退役空軍將領陳納德所率領的「飛虎隊」及其轉隸的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事實上在此之前,蘇聯曾於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的1937年至1941年,向中國派遣了規模超過3,000人的飛行員和地勤人員,協助中國在正面戰場對抗日軍空襲,他們於長空之上,與中國機師雙劍合璧,不僅打擊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更擊潰日軍的制空權。其中逾200名蘇籍飛行員長眠於中國大地,被葬在重慶萬州的庫里申科便是其中的一位。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出席蘇聯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於俄媒上發表署名文章,2013年訪俄時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中,曾兩次提到蘇聯援華航空隊和飛行大隊長庫里申科的故事,肯定了他們對中國抗戰的積極貢獻。●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
關於飛行大隊長庫里申科的故事,還需從1939年說起。
據崔長琦主編的《世界百年空戰紀實》中記載:1939年1月,中國空軍最高統帥機構——航空委員會遷設於成都。空軍機械、通信、軍士、參謀、防空等學校先後遷來或在這裏創建,並一度成立空軍轟炸總隊,形成了當時中國空軍最大的教育、訓練基地。
1937年秋的淞滬會戰,中日雙方為爭奪滬杭寧戰略要地制空權,展開了激烈空戰。中方用僅有的三百架美國寇蒂斯霍克3型機和英國布倫海姆轟炸機,對抗更優的由三菱重工和中島飛機研發的九六式戰鬥機和九七式轟炸機。加之當時的中國沒有獨立的航空工業,戰損補充極其困難,中國機師和戰機損失殆盡。飛虎隊將軍陳納德在回憶錄中記載淞滬戰場上的中國空軍戰損時稱,至11月淞滬會戰落幕,中國空軍戰機僅存30餘架堪用,制空權盡失。
激戰日機迫降長江犧牲
1939年6月「重慶大轟炸」事件後,庫里申科受蘇聯政府派遣,率領達沙式(DB-3)轟炸機大隊來華進駐成都太平寺機場支援中國抗戰。萬州區史志研究室原一級調研員熊世忠向香港文匯報披露:庫里申科身兼雙重使命,既培訓中國飛行員,又參與對日作戰。據萬州志記載,他每次飛行前必親自檢查學員安全帶與座艙蓋,常反覆帶飛至學員掌握要領。
據中國軍網早前報道,庫里申科的飛行大隊,在中國戰場參與了多場對日空擊任務:1939年8月中旬,庫里申科大隊剛剛結束訓練,就接到了轟炸任務。他們過宜昌穿沙市(今荊州市沙市區,編者註),駕機飛向日軍佔領的武漢上空,轟炸日軍軍事基地;9月29日,庫里申科大隊奉命轟炸日軍佔領的廣州機場,炸毀日機數十架,敵軍汽油倉庫被炸着火;10月3日,飛行大隊空襲日軍佔領的漢口機場,消滅和重創日軍飛機數十架。
「庫里申科犧牲那天,是1939年10月14日。」熊世忠說,「那一天,庫里申科率轟炸機大隊突襲日佔漢口機場,炸毀日軍飛機103架,日軍立即起飛了26架戰鬥機圍攻庫里申科率領的11架飛機。激戰中,庫里申科和他的戰友不僅突出重圍,還再次擊落日軍飛機6架。不幸的是,庫里申科所駕駛的轟炸機左側發動機被擊中,他本人左肩與胸部負傷。飛到萬縣(今重慶萬州區,編者註)時,飛機再也無法支撐返航。庫里申科選擇在萬縣陳家壩地區長江江面迫降。機上兩名戰友游上了岸,庫里申科卻因負傷無力泅渡被江水捲走……」
千餘蘇機師戰歿逾兩成
事實上,抗戰期間中蘇機師聯手對抗日機的戰例有很多。白俄羅斯駐上海總領事館副領事奧爾加·克里維茨早前表示,1937年至1941年間,蘇聯共向中國派遣3,665人參加抗日戰爭,其中包括1,091名飛行員和1,250架飛機(含561架戰鬥機)。而據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英烈碑上鐫刻的名錄顯示,共有236名蘇籍飛行員長眠於中國大地,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查詢相關檔案發現,他們介於22歲至41歲。早前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公布了首批18位蘇聯籍抗日航空英烈的更新信息,其中便包含在1938年於南昌空戰中犧牲的斯米爾諾夫·謝爾蓋·德米特里耶維奇上尉,以及於四二九武漢空戰中犧牲的烏斯賓斯基大尉和費多里諾夫中尉。
從時間上看,蘇聯援華航空隊出現於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蘇聯志願航空隊「秘而不宣」的援華模式,在中蘇日三方形成默契。即便在取得武漢空戰等重大戰果時,對外報道仍統一以「中國空軍」名義發布戰報戰果。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援華人員全部撤離回國。
長期研究抗戰史的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周勇談及蘇聯援華航空隊與「飛虎隊」的本質區別時分析說:「蘇聯飛行員屬現役軍人赴華參戰,而『飛虎隊』創始人陳納德為美國退役軍官;前者屬無償志願援助,後者則需中國政府支付薪酬。」
重慶五蘇籍烈士身份待確認
周勇向香港文匯報記者介紹,當前中國持續開展蘇聯援華抗日航空人員遺骸搜尋工作。「據現有資料整理,共有5位在重慶犧牲的蘇聯空軍飛行員身份有待確認。例如九龍坡函谷鎮某處山坡,初步判定為蘇聯援華空軍戰鬥機大隊長柏達依采夫犧牲地,相關考證工作正在推進。若有實證,這將是中俄兩國共同籌備反法西斯勝利80周年紀念的重要成果。」周勇強調:「中國官方與民間正協力推動200餘位蘇聯飛行員的事跡傳播,讓歷史銘記這些英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