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重慶市萬州區晨光熹微,71歲的魏映祥老人緩步走進庫里申科烈士墓園。園中一座中俄雙語漢白玉墓碑靜靜矗立,正反兩面用中、俄雙語鐫刻着「在抗日戰爭中為中國人民而英勇犧牲的蘇聯空軍志願隊大隊長格里戈利·阿基莫維奇·庫里申科之墓」。墓碑前,立有庫里申科的半身銅像。「他是我素未謀面卻相交一生的朋友。」魏映祥對着銅像呢喃,片刻後挺直略顯佝僂的脊背,如同母親譚忠惠六十多年前教他的模樣,踮腳細細拂去銅像積塵。
庫里申科犧牲時,譚忠惠12歲,其當時所居處所,距庫里申科迫降的江面不足兩公里。雖然並未親見庫里申科迫降的過程,但父親在此後的言傳身教,已令感恩的種子在其內心萌發。
魏映祥的家位於庫里申科墓園步行十分鐘的山坡上,在他的記憶裏,每天早晨6時母親譚忠惠就起床,做好早飯後帶他到庫里申科墓園裏,隨後開始一天的忙碌。
母親總愛講述庫里申科的英雄事跡。「我外公時常教育母親:一個外國人,為中國人民的和平事業獻出生命,我們要永遠記住這份恩情。」
1958年,當地政府決定將坐落太白岩下的庫里申科陵園遷至西山公園。彼時,譚忠惠在西山公園管理處工作,想起父親臨終囑託,便毅然申請成為守陵人。從此,她的日常便與英雄長伴:清掃落葉、培土護碑,直至2018年去世。
回想起當年與母親一起在墓園的情形,魏映祥說:「媽媽年輕時在墓園種下許多香樟樹,有30多棵,還讓我和這裏的香樟樹比個子,在樹上標出我的身高,看看我和小樹誰長得快。」那一刻,譚忠惠似乎已將兒子作為了接班人來培養。
1977年,譚忠惠退休,她將守墓的任務交給兒子魏映祥,並跟他講了3條標準:場地整潔、無雜草、樹木生長茂盛。魏映祥記得,1987年夏夜,狂風暴雨席捲墓園,已經退休的譚忠惠擔心樹木砸毀墓碑,拉上兒子冒雨查看。兩人渾身濕透,發現倒伏的樹木緊貼碑側,於是連夜清理。魏映祥說:「那時,我真正明白了守護的意義。」
母親種的香樟樹如今已經亭亭如蓋、鬱鬱成林。魏映祥規劃着墓園的植被,白色的山茶花、四季常青的杉樹,他學着母親當年的模样親手種下,點映和圍繞在香樟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