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警方在今年首5個月錄取的科技罪案宗數持續上升,損失總金額為25億港元。其中網上求職騙案錄得2,148宗,較去年同期的1,118宗升幅達92.1%,升幅為各類騙案之冠,騙款總額超過4.8億港元,較去年同期2.6億港元上升89%。近期最常見的犯案手法,是詐騙集團利用WhatsApp及Telegram等即時通訊軟件,盜用Agoda、Klook、 Skyscanner等旅遊平台商標,隨機將市民拉入偽冒知名企業的群組,以「刷單員」等虛假職位招徠,誘使市民登入虛假網站完成「限時任務」賺佣金,群內假導師、假會員軟硬兼施,誘迫受害人不斷入錢充值。其中一名家庭主婦墮入「刷單賺佣」陷阱,「打工」十多天被騙光230萬港元(見另稿)。●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
根據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統計,今年首5個月,詐騙集團最常用即時通訊軟件接觸市民及行騙,這些接觸渠道包括:WhatsApp佔371宗,涉及金額9,160萬元;Telegram佔139宗,涉及金額3,250萬元;Facebook有43宗,涉款610萬元;其他渠道有68宗,涉款860萬元。而騙徒冒充知名企業拉市民入群,涉及旅遊產品平台Trip.com的案件有34宗,涉款560萬元;冒充Klook有22宗,涉款530萬元;冒充Agoda有21宗,涉款740萬元。
騙徒用即時通訊軟件拉受害人入群後,便推薦充當「刷單員」、「點讚員」和「商品轉售員」等工作,聲稱日賺一千元至二千元。受害人上鈎後,騙徒會誘其下載購物App並於假網站開設賬戶充值執行「即時任務」,其間亦有自稱「高級分析師」、「數據分析師」的騙徒教受害人如何操作賺積分,先執行簡單任務小賺數十元,再誘其升級會員投入更多資金,層層遞進誘市民入局,再以不同理由拖延發回佣金和本錢,最終捲款消失。
先做簡單任務 利誘逐步升級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總督察梁以德表示,騙徒普遍施展的套路,是當受害人被加入群組,會先易後難,讓受害人先做輕鬆賺佣的簡單任務,之後群組管理員會詢問事主:「是否想繼續玩?這樣你便可升級閣下的會員級別,分成及賺取的佣金會相對較高。」
「做媒」者逼受害人加入昂貴計劃
當事主同意後,便被加入另一個小群組,有自稱高級分析師的導師,用普通人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講解如何操作,同時導師拋出不同等級的計劃讓會員選擇,群組內其他「做媒」的騙徒,異口同聲地表示會選擇加入昂貴的計劃,間接逼受害人選擇同一個Plan。
在操作一段時間後,導師便會藉故指責事主操作出錯,不能取回金錢並拖累其他會員,要求繳交保證金,其他「會員」便會附和指做以前有會員做錯後惟有賠錢,從而令事主覺得因一個人害大家而愧疚,群組內「會員」再製造群眾壓力,指責受害人「搞到其他會員不能成功分錢」,另一方面事主在群組內的「會員朋友」,在私聊時會「扮好人」給予「意見」,聲稱「我都犯過錯,唔使驚,只要跟着步驟去做,便可以過關,或者入了錢便可以解決問題。」這些「做媒」的騙徒營造出如朋友、閨蜜般的關係提供幫助,令事主覺得有人聆聽、支持自己,從而更加「瞓身」投入,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最終被騙走積蓄。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警司許綺惠表示,今年首5個月涉網上求職騙案受害人的年齡群組,依次最多是31歲至40歲佔25%、21歲至30歲佔24.7%、41歲至50歲佔22.7%、51歲至60歲佔12.1%、10歲至20歲佔7.5%;而受害人的背景,包括家庭主婦、金融業,甚至學生等不同階層,可見求職騙案受害人遍布的廣泛性。
網上求職騙案三層布局
第一步
●標榜「無須學歷經驗」、「在家工作即日出糧」,誘使受害人執行簡單的限時任務,例如簽到或搶單。
●初時發放數十元佣金,製造「輕鬆賺錢」假象。
●群組內「做媒」同黨會留言吹噓「日賺三千」、「操作簡單回報高」製造「從眾效應」。
第二步
●騙徒啟動下一階段攻勢,以「解鎖高回報任務」為由,要求投入數千元至數十萬元不等資金升級會員等級,謊稱可獲「全額退還本金加額外收益」。
●受害人被誘導下載虛假購物應用程式或在仿冒網站執行所謂「增值任務」,實則資金已落入騙徒口袋。
第三步
●受害人嘗試提取累積收益時,騙徒便會以「信用額不足」等藉口拖延付款。
●群組管理員甚至會聯同多名「做媒」的同黨捏造受害人「操作失誤觸發洗黑錢嫌疑」等罪名,脅迫其在5分鐘內繳交數十萬元保證金,揚言「遲交即凍結全額資金並報警」。
●整個騙局結合仿冒客服機械人、虛構專業職銜及精密心理操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