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立本)警察臨床心理學家胡展鵬分析網上求職騙案時指出,騙徒會以有迫切性的「限時任務」或「配額任務」,營造賺錢機會轉瞬即逝,令受害人沒有時間考慮,擔心會錯失賺錢機會。此外,騙徒有時偽裝關心受害人,令受害人感覺是被幫助、關愛。不過,當受害人想取回金錢時,騙徒就會用不同的藉口指控受害人違規,以及利用群組管理員的「權威」恐嚇受害人,逼受害人投入更多資金,否則賬戶可能會被凍結,甚至恐嚇阻止報警處理,「騙徒亦會嘗試去操控受害人的情緒,例如說你不再做下一個任務,就會浪費之前所有的努力,引發受害人焦慮、內疚、恐懼等;為了不想血本無歸,受害人就要繼續投放資金。」

心理學稱為「社交認同」

胡展鵬指,在心理學上,當人在不確定的時候或有懷疑的時候,會嘗試去依賴其他人的做法作為參考,心理學稱為「社交認同」、「從眾心理」或「羊群心態」;騙徒會利用受害人這些心態,以及假扮會員的同黨,在交流區分享及展示成功得到現金或「佣金買名牌」的截圖對話,令受害人相信真有其事,產生「認知偏誤」的現象,忽略其他人的意見和警告。

當受害人已經投入大量金錢及時間,即使有所懷疑也不會收手,「已經洗濕咗個頭,令你不自覺地願意投入更多」,受害人此時已回頭太難,這是心理學的現象「沉沒成本效應」,騙徒就是利用受害人這些弱點不斷要求投入金錢,甚至借錢。受害人除金錢損失外,他們也會有很多負面情緒、精神和心理問題,甚至可能有尋死念頭。

胡展鵬呼籲,若身邊有親友成為騙案受害人,除即時報警外,應該給予受害人更多的支持和諒解,和他們一起走過難關、積極面對,有需要時尋求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