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恩德雷·塔揚
●朱棣文

對於理工學科與人文學科如何平衡才能更好促進人類文明發展?多位2025基礎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計算機科學家羅伯特·恩德雷·塔揚認為,在教育事業中應避免僅只專注於某一個領域,要讓科學家們充分掌握人文方面的知識和視角。同時,人文學家們也應更多地去了解科技方面的知識,因為這些內容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很多主要問題的來源,「我覺得,要創造機會去促進一些跨學科項目的開展,能夠讓科學家們了解一些人文的視角,同時讓人文學家們能夠掌握更多科學方法去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

「我們當然需要了解人文學科包括文學、歷史等這些方面,這樣才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所作所為之間互相聯繫的關係,以及對世界的影響。」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朱棣文談到,2000年自己在報紙上讀到一些關於氣候變化的新聞,進而開始思考相關的問題。他強調,作為科學家不僅要在研究方面做出努力,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讓人們知道氣候變化等現象影響的嚴峻性,「對於未來來講,我們需要通過科技的發展,找出盡可能好的解決方案。」

頒獎典禮上,大會主辦方安排了中學生為獲獎科學家獻上了他們繪製的肖像畫。國際基礎科學大會主席丘成桐指出,這一舉措旨在給年輕學子們創造與世界知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工程學家直接見面交流的機會。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戴維·格羅斯談到,自己去過中國很多地方,有機會和一些青年學者,包括在校學生交流,「我能夠感受到他們對於科學有着濃厚的興趣,這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僅對中國,而且對世界的科學發展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希望他們能夠把這個興趣保持下去,也希望他們的才能不被AI所取代。」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郭瀚林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