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

國務院新聞辦7月9日宣布,國家「十四五」規劃在勞動生產率、研發投入、城鎮化、人均預期壽命、糧食產量、綜合能源等方面的數字,都符合或超過預期。中國已成為世界發展最穩定、最可靠、最積極的力量。香港在「十四五」規劃期間,也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成就同樣令人矚目。可是,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香港機遇與挑戰並存,未來要破立並舉、先立後破,積極改革,同時化危為機,響應國家「十五五」規劃的號召,實現新飛躍。

「十四五」規劃首次為香港確立「八大中心」定位,除繼續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外,更首次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及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些多元定位既凸顯香港的獨特優勢,亦為香港發展多元產業、經濟升級轉型指明路向,提供廣闊空間。未來香港在「十五五」規劃中須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完善國安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落實「愛國者治港」後,香港面臨的政治性、安全性深層次結構問題已得到基本解決,特區政府現在可以聚焦處理各類經濟民生,包括收入、就業、住房、教育、養老等方面的問題。

創新施政改善民生

香港在1997年回歸祖國後,特區政府行政仍然沿襲港英時期的政治制度和程序,行政架構從主要官員到一般公務員都全體留任,只有行政長官取代了港督,以及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取代港督會同行政局。事實上,現行特區政府政治架構是源自1973年港英政府的《麥健時報告書》,迄今雖然不時作出調整,但尚未脫離此報告設計,一方面造成政治架構上的互相牽制,施政困難;另一方面特區施政受「小政府大市場」思維影響,在新時代應付全新的經濟、政治、社會問題挑戰時,不時遇上阻礙。

故此,香港問題既是經濟民生問題,也是社會制度改革問題。香港需要進行革新,以解決社會民生為第一要務,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己任,才可更抓得住國家「十五五」規劃的機遇,創造紅利。

其一,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愛國治港者。培養一批有遠見、有擔當的香港政治人才,是治港興港的根本。着眼未來,特區政府以及各個愛國政黨社團須從愛國愛港優秀年輕人當中,選拔和培養新一代政治家,推動香港政治生態改革。

其二,加強人心回歸是治港興港的重要前提。香港在大力推動國民教育的同時,還要重視思想與社會輿論建設。一是要「歸宗」,香港文化要追溯回中華價值的本源和嶺南傳統;二是香港現代建設要「化夷為華,洋為中用」,成為中國現代文明一部分;三是「歸心」,香港要擔當中華文化的窗口,積極推廣中華文化。

其三,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治港興港的必由之路。「一國兩制」是香港的最大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實施是香港新的重大機遇。回顧香港經濟發展史,產業轉型一直是推動經濟繁榮的關鍵。港人總能憑藉靈活的市場適應力,以及堅韌不拔、團結奮鬥的獅子山精神,成功將挑戰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香港作為大灣區樞紐,可同步對接內地供應鏈與全球市場,共同拓展「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法治環境與國際化人才既和發達國家的法律和市場體系相銜接,吸引內地企業通過香港走出去,又可把國際資本引入內地;科技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發展,賦能香港開拓創新經濟;安全效應升級,港幣和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度奠定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獨特地位。香港不僅擁有自由的商貿空間,資金自由流通,為全球資金提供一個透明、成熟、與美元掛鈎的國際交易平台,以及穩定的國際規則對接窗口,更有完善的國家安全法治體制,為國家政治安全、金融安全以及經濟安全,築牢安全底線。

重構治理主體

其四,繼續推動各部門制度改革是香港實現新飛躍的關鍵。香港必須堅持、強化「愛國者治港」原則,要善於鬥爭,敢於鬥爭,確保治理方向,重構治理主體,回歸「一國兩制」初心。香港可以學習新加坡公務員重新考核再錄用、優化土地利用、構建良性循環等機制,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與不合時宜的體制延伸,平衡繁榮穩定與社會公平透明,保障香港長期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