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北 立法會議員 工聯會會長

自香港國安法實施以來,反中亂港勢力的「軟對抗」呈現出多樣化、隱蔽化的特點。其實「軟對抗」也不是什麼新鮮事,那些所謂「不合作運動」、「非暴力抗爭」就是其「祖師爺」。現時,「軟對抗」主要通過以下形式滲透社會各領域。

防範極端思想隱性散播

部分組織如「本土研究社」,通過偽科學、假消息等手段扭曲特區政府政策。例如,該組織以「生態保育」為名,反對特區政府的南丫島及南大嶼生態旅遊項目,聲稱發展與生態「對立」,實則藉環保議題挑起爭議。其成員在活動中要求內容「不得外傳」,營造地下集會氛圍,並通過出售商品、收取報名費等方式維持運作,試圖以「民間論壇」形式掩蓋政治目的。類似手段還包括杜撰誇大填海工程的負面影響,將特區政府修訂《保護海港條例》曲解為「填平維港」,或在醫療領域煽動本地醫生與海外醫生的對立。

反中亂港分子還通過法律訴訟拖延執法進程,例如亂港網媒「立場新聞」前高層被控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後,以「控方未完整披露文件」為由申請終止聆訊,試圖干擾司法程序。此外,部分潛逃海外的反中亂港分子通過本地代理人處理資產,例如2025年5月警方拘捕兩名男子,涉嫌協助被通緝的郭鳳儀更改保險單並提取資金,此類案件凸顯法律執行中跨境資產追蹤的複雜性。

自香港國安法實施以來,截至今年6月,共有326人因為違反國家安全罪行被捕,其中165人已被定罪。隨着線下活動受限,「軟對抗」轉向以社交媒體和加密通訊工具為主的線上平台。一個名為「香港民主建國聯盟」的組織於2024年成立,通過社交平台招募成員,宣稱要「光復香港」,並在境外組織踐踏國旗區旗的活動,其成員甚至包括15歲未成年人。此外,部分組織以「關注組」形式在社交平台上偽裝成普通議題討論,逐漸滲透政治立場,例如藉「發泡膠回收」等民生話題炒作特區政府「不作為」,並投射「浪費公帑」等煽動性字句。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滲透,是試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公眾認知。

有機構又以「事實查核」為名,選擇性地為西方媒體的涉華抹黑言論辯護,同時對本地媒體的客觀報道進行無理投訴,實則延續「崇西仇中」的教育模式。此外,部分反中亂港分子通過學術研究為激進行動提供「理論支持」,如「本土研究社」曾發表報告反對「明日大嶼計劃」,及後普華永道等機構澄清,指「本土研究社」作了「立場先行」的誤導性內容。

外部勢力通過政治施壓、經濟誘導等手段鼓吹「軟對抗」活動。美國駐港總領事梅儒瑞曾公開煽動美資企業撤資離港,詆毀香港營商環境;美國國會通過多項涉港法案,試圖以「制裁」干預特區事務。本地代理人則通過「民間組織」與境外勢力對接,例如「本土研究社」與「土地正義聯盟」長期勾連,前者以「學術研究」,為後者的街頭抗爭提供理論包裝,形成「文攻武嚇」的分工模式。2025年7月,警方破獲的「香港民主建國聯盟」案件更顯示,該組織與境外勢力勾結,計劃接受軍事訓練並尋求「國際聲援」,凸顯內外勾結的嚴峻性。

杜絕不實抹黑言論

部分勢力通過個案炒作,將本港國安執法行動污名化為「破壞司法獨立」。亂港媒體對被捕人士的案件進行片面報道,渲染「政治打壓」,試圖削弱公眾對法治的信任。然而,特區政府通過定期發布執法數據及公開審訊細節,逐步扭轉輿論被動局面。

「軟對抗」的本質是「以非暴力手段行顛覆之實」,其核心策略是通過分化社會、扭曲事實、滲透思想削弱「一國兩制」根基。對此,特區政府採取「法律+教育+輿論」多管齊下的應對措施:一方面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等法律工具填補漏洞,另一方面加強國安教育與公眾宣傳,提升市民的「慎思明辨」能力。正如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所言,維護國家安全「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香港需持續警惕外部干預與本地勢力的新型勾結。這需要全社會形成「國安即民生、國安即幸福」的共識。工聯會作為最大勞工團體、愛國愛港的主力軍,要更好作為聯繫基層的橋樑,始終圍繞勞工權益,把國安宣傳融入日常服務、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讓更多工友明白到,維護國安,就是守護自己的生活、保障家庭的安寧和香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