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農譚明珍(前左一)領到了船上的免費早餐。
●船長秦大益在開船。
●秦大益(左)和兒子秦源澤在客船開行前直播。 網上圖片
●前往縣城賣菜的老人上船。

一張船票一份早餐 一船背簍一江溫情

每天清晨六點半,在重慶忠縣長江段的洋渡鎮碼頭,一艘紅漆斑駁的老舊客輪準時啟航。船一樓的甲板堆滿竹筐,裝着蔬菜、雞蛋、活禽;船艙裏擠着平均年齡70歲的背簍老人——他們目的地是30公里外的縣城菜市場;在二樓駕駛室,船長秦大益開船,兒子秦源澤直播,數十萬粉絲與船長互動。秦大益沒有想到,曾入不敷出而瀕臨停運的客船,會因短視頻和直播而重獲新生。秦大益父子又將部分直播收益,以免費早餐的形式,提供給背簍老人們,為這條暖心航線,完成了溫暖的閉環。

●文:香港文匯報 記者 孟冰、張蕊 重慶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孟冰

秦大益駕駛的這艘客船名為「渝忠客2180」,是他與合夥人曹利芳在2013年花費約30萬元(人民幣,下同)包下的,專門跑從重慶忠縣洋渡鎮到重慶忠縣縣城的航線。「起初我們生意很不錯,每天至少來回兩趟,忙的時候要往返三趟,加上當時有政府的助農補貼,還是有利潤的。」秦大益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不過好景不長,三年後當地的沿江高速公路全線通車,乘客量銳減,「到了2020年,這條原本有十艘船的航線只剩下我們一艘了。」

從瀕臨停航到網紅渡船

輪船的乘客幾乎都是以種菜為生的老人們,面對香港文匯報記者「為何喜歡乘船去縣城」的詢問,他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有人說輪船的甲板更加寬闊,能夠容納裝滿蔬菜的背簍及活禽;有人說12元的船票,相比18元的車票便宜;還有許多老人「暈車」,不習慣客車出行。

「渡船每走一趟,僅油費就要六七百元,最困難的時候,只有20個人乘船,連油費都收不回來。」秦大益說,那時生意一日比一日慘淡,但是村裏老人見到他便問,「沒有船,我們的營生怎麼辦啊?」其中一位80歲的賣菜老人還專門跑去縣政府,要求政府留下這艘船。秦大益和曹利芳咬緊牙關堅持到2022年,彼時兒子秦源澤考上了大學,需要一萬元學費,秦大益東借西湊也湊不齊,他終於決定放棄「船長」工作,賣船、打工。

秦源澤知道父親的不捨,便拍了一段視頻發到網上……沒有濾鏡、沒有特效,銹跡斑駁的舊船、身形佝僂歲月滄桑的背簍老人被鏡頭記錄,竟意外「火了」。憑借年輕人的敏銳直覺,「00後」秦源澤意識到,新媒體也許是父親和「渝忠客2180」最後的機會。

2022年夏天,秦源澤開始直播起父親跑船的日常。「第一天直播的收入是600元,比我一天跑船賺的還多,我當時太激動了。」秦大益說,回到家他和兒子反覆確認直播能賺錢後,便決定「不賣船了」。

隨着每日的直播,船長秦大益已經成了擁有400萬粉絲的「大V」,曾經入不敷出的「渝忠客2180」也成了一艘「網紅」客船。如今來乘船的乘客除了背簍老人們,還有專門前來打卡的遊客、全國各地的媒體和直播間的粉絲們。「一開始老人們很多連相機是什麼都沒見過,現在他們都認識無人機了。」秦大益笑稱。

直播收益化作免費早餐

「渝忠客2180」的熱度直線攀升,直播時秦源澤會把鏡頭對準老人,像記者一樣採訪。有一次,他問一位老人吃早飯了沒有?老人回答:「沒有吃,早上起來忙得很,又要摘菜、又要裝菜簍、又要趕船,沒時間吃。」秦源澤便和父親商量,把每日直播的收益分一部分出來,給上船的背簍老人及其他乘客準備一份簡單的早飯。秦大益說,「虧損的時候我為了老人方便賣菜硬撐着,現在船能賺錢了,更要幫助他們。」

上午七點半,老人們在船艙裏排起長長的隊伍,負責分發早餐的船員是秦大益的弟弟和弟媳。片刻後,家住洋渡鎮的譚明珍領到了今日份早餐——一個饅頭、一個煮雞蛋、一碗綠豆粥。「每天都有雞蛋和粥,主食會換,有時是一個玉米,有時是一個包子。」譚明珍告訴記者,她幾乎隔兩天坐一次船,去縣城賣自己種的番茄、辣椒、雞蛋,每次能賺150元左右,「賣菜賺錢不容易,要不是船長發早餐,我就不吃了,等到中午一起吃。」

船經停7個站點,有時候滿載了,秦大益便先將船開抵終點後再折返接上其餘菜農。「只要是我折返回去接的,就不收船票了,但仍免費提供早餐。」秦大益很感謝自媒體,他說憑靠粉絲的打賞,老船不僅「活下來」,還能給自己、給船員發工資了。這份感謝無法回饋給網友,但是可以轉移給這些背簍老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