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香港IPO集資規模領跑全球,但來港上市的大型科技企業相對較少。多名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向香港文匯報表示,香港須加強科研與產業的結合,又建議特區政府將「政策、產業、學術、研究及投資」結合,把香港的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力。

要吸更多重點企業來港研發

「香港缺乏大型科技企業,需要吸引更多重點企業來港設立研發中心。」立法會議員吳傑莊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這些大型科企不僅能提供就業機會,更能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帶動整個科研生態系統的發展。

對如何吸引內地科技巨頭來港,他認為特區政府應提供更靈活的政策支持,「每間企業都有不同需求,特區政府應與他們密切溝通,量身定製落地方案。」

「內地資金與香港科研的結合將會是大勢所趨。」吳傑莊談到香港未來如何發揮科研優勢時指出,合作不僅能解決經費問題,更能促進兩地人才交流與技術轉移,而利用內地資金和香港的國際人才,在香港進行前沿研究,再將成果轉化應用,這種「香港研發,內地轉化」的模式,既能發揮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又能對接內地龐大的市場需求。

「最近不少內地企業尋求與香港的大學合作,開展研發新項目,」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科研與產業結合是香港未來的發展重點。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科研發展,加上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獨特優勢,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留港發展。在當前國際政治環境下,香港的科研地位更顯重要。因此,內地與香港的科研合作日益緊密。

「官產學研」促進學界業界合作

她指出,雖然特區政府的科研投入可能不及內地,但透過「官產學研」合作模式,企業與政府共同出資,透過各種產業配對基金,促進學界與業界的合作,並優化政策配套,在鼓勵創新的同時,強化香港的科研競爭力。這種合作模式預料將會進一步擴大,推動更多高水平研究項目落地,並進一步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香港在多個科研領域全球排名前列,研發成果更屢獲國際認可,但立法會議員洪雯坦言,香港在產業化方面存在明顯短板,「科研成果未能有效轉化為本地產業的優勢,技術轉移和商業化程度不足,更缺乏完整的科研成果價值鏈。」

她建議特區政府將「政策、產業、學術、研究及投資」結合,促進教育、科研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再以市場需求引導科研方向,透過內地與香港優勢互補,建立雙循環機制,將科研成果在兩地市場相互轉化,把香港的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嚴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