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昨日主辦論壇,探討智能駕駛對業界的影響。 香港文匯報記者黃艾力 攝

香港文匯報訊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性發展,汽車自動駕駛商業化已邁入關鍵階段,但不少社會人士認為人工智能對傳統就業崗位造成巨大威脅,會為整個汽車交通運輸業生態帶來重大和深遠影響。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昨日舉行論壇,探討智能駕駛浪潮下汽車交通運輸業問題。工聯會會長吳秋北指出,智能駕駛的挑戰與機遇並存,須提升業界從業員的技能與競爭力,以把握轉型升級機遇,工聯會副理事長兼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主席林偉江認為,企業應制定詳細的勞工安置與轉型計劃,因應智能駕駛新創的崗位,優先聘用受影響司機。

吳秋北在論壇致辭時指出,現時是由治及興、技術深刻重塑格局的時代。人工智能迅猛發展,不僅關乎交通運輸業未來走向,更對全球經濟社會產生深遠影響。面對技術變革的新時代,必為新工運帶來新挑戰和機遇,工會也肩負着推動新工運三個關鍵使命:

一是要積極協助廣大交通運輸業打工仔提升技能與競爭力,確保在智能駕駛等新技術浪潮中,每位工友都不掉隊,都能把握轉型升級的機遇。

二是各界共同建設「人人有機會」的智慧型社會,新技術的紅利惠及所有勞動者,創造更優質的就業崗位,並確保勞工權益在新格局下得到充分保障。

三是推動實現「共建共榮、共享共贏」的願景,技術進步的果實需政府、企業、工會與勞工共同創造,並應由各方公平分享。

發展智能駕駛要兼顧勞工權益

林偉江認為,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乃大勢所趨,將對勞動力市場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交通運輸核心崗位影響了不少家庭的生計,故發展智能駕駛的同時也要保障勞工的權益,轉型須以人為本,政府、企業、工會、教育機構、勞工須建立有效的溝通協商機制,共同參與解決方案的設計。

他認為,企業部署智能駕駛前要評估對勞工就業的影響,制定詳細的勞工安置與轉型計劃。對受影響司機在企業新創崗位如監控員、工程人員中,享有優先錄用權;又建議企業為勞工全額補助並提供帶津貼的技能轉型培訓,如新能源車維修、車隊管理、物流規劃、數據分析等技能。政府亦應為勞工提供創業貸款、輔導、就業轉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