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工大新科研成果亮相軍演 目標識別定位精度高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無人偵察機因其在偵察、監測領域的核心作用,常被形象地稱為「空中哨兵」。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近日,由該校無人系統技術研究院無人系統智能感知與認知團隊研發的「某智能判讀系統」,在某演習中首次亮相。該系統以極高的目標識別準確率和對地目標的極高定位精度,大幅提升了複雜戰場環境中的情報分析與作戰決策效率。
「如果把無人偵察機比作一位在高空執行任務的『哨兵』,那麼『某智能判讀系統』就像是給『哨兵』配備了一副『神奇眼鏡』。」據科研團隊介紹,戴上這副眼鏡後,不僅能夠看得比人眼更遠更清楚,還能瞬間識別出地面上各種非合作目標的「身份證」並給出位置信息,同時將任務過程中發現的各種目標整理成一份目標清單,用於快速生成情報信息。
歷經13次實飛與3次軍事演習
據悉,該系統運行穩定、技術可靠,遠超傳統設備的表現,顯著提升了無人偵察作戰的智能化水平,獲得有關部門高度評價:「極大提高了偵察數據處理效率,真正做到了科技賦能實戰,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據了解,一年來,研發團隊歷經13次實飛訓練與3次重大軍事演習考驗,從算法攻關到系統聯調,攻堅克難,不斷精進,最終圓滿完成研發任務。
「無論是作為應對突發自然災害的『奇兵』,還是戰場『多面手』,無人偵察機在即時航拍、執行情報收集、戰場態勢感知、目標跟蹤和打擊等行動中,正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無人機業界人士張斌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雖然無人機能全天候、全空域執行偵察、預警、通信、精確打擊、戰鬥支援、救援、補給任務,但是其核心之一的低空智能感知認知技術,卻是一個公認的瓶頸難點。通俗一點來講,就是有時會看得不是很清、很準、很全。
張斌舉例指出,首先對於無人偵察機而言,天氣的影響無可避免。無論是救災救援,或者戰場偵察,都可能會遇到沙塵、雨雪、大風、霧霾等極端天氣,隨着自然環境能見度的突然降低,往往會導致無人機圖像識別精度急劇下降,這個時候就會出現「看不清」目標的現象。「其次,由於無人機是在空中高速飛行,而地面目標也會快速移動,這兩種動態疊加會導致成像和定位的模糊、錯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看得不是很準』。」張斌進一步指出,除了這兩種情況,無人偵察機在執行任務中,由於受視角、影像捕捉角度等限制,可能會使得最終獲得的全局空間信息有所缺失,因為「看得不是很全」而導致三維空間信息不完整。
「眼尖耳靈鼻敏」獲全維域數據
「此前就曾有專家撰文指出,在全天候感知技術方面,隨着低空經濟的發展,無人機在惡劣天氣和複雜光照條件下的感知短板越來越明顯。傳統感知模型通過靜態參數處理多模態信息,難以應對大霧、沙塵和低光照等複雜場景。」張斌表示,西北工業大學無人系統技術研究院自成立以來,就致力於開展融合空、天、地、海、電多維空間,具備智能感知與認知,智能決策,自主協同控制及人機共融能力的無人化系統體系及相關科學技術研究。「此次發布的『某智能判讀系統』,其實就是很好地解決了看不清、看不準、看不全的問題。」
在張斌看來,「某智能判讀系統」這副「神奇眼鏡」,能幫助無人偵察機「眼睛更尖、耳朵更靈、鼻子更靈敏」,同時顯著提高綜合處理能力,更快速、更全面、更準確地獲取全維域所有信息數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