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媒:屢借經濟手段逼他國政治讓步 徵巴西50%關稅成最新例證
香港文匯報訊 《華爾街日報》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利用關稅施壓各國,迫使這些國家在多項政治議題上讓步,威脅對巴西進口商品徵收50%關稅正是最新例證。特朗普將懲罰性關稅用於與貿易無關的事務,圖謀強化美國的影響力,此舉打破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全球貿易秩序。
特朗普以其親密政治盟友、巴西前總統博爾索納羅受審為由,對巴西進口商品徵收新關稅。這是特朗普利用關稅作為實現貿易領域之外政治優先事項大棒的最明目張膽的例證之一。今年1月,特朗普因將非法移民遣返回國的航班問題,威脅對哥倫比亞徵收關稅。之後他因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在芬太尼貿易中起到的作用,而對這3國徵收高額關稅,並威脅要對向委內瑞拉購買石油的國家徵收巨額關稅,還利用關稅威脅試圖迫使日本和韓國等亞洲國家增加軍事開支。
破壞逾半世紀全球貿易秩序
近日在致加拿大領導人的新信函中,特朗普稱美國將對部分加國輸美商品徵收35%關稅,理由包括芬太尼危機及對加方的其他不滿。報道稱,特朗普押注通過威脅減少進入美國消費市場的機會,迫使各國在其政治優先事項上讓步。但他的做法可能被法院否決,還可能在商品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引發事與願違的政治衝擊。
特朗普的舉動已動搖1940年代建立的全球貿易秩序。二戰後美國牽頭各國建立一個將政治與關稅脫鈎、基於規則的國際貿易秩序。然而西方國家製造業職位的流失,已削弱對戰後貿易秩序的共識基礎。喬治敦大學貿易法專家、前美國和世貿官員希爾曼稱,「地緣政治格局的重大轉變,以及美國和其他進口國對不公平現象及收入不平等日益加劇的感受,被視為打破規則的正當理由。」
向巴西徵稅法律風險更大
特朗普在第二個任期內將貿易措施與愈來愈多政治問題掛鈎,這種做法幾乎沒有先例。希爾曼說,「這是全新的情況。我們不知道的是,這純粹是特朗普的個人行為,還是代表了未來?」
美國國際貿易法院5月裁定特朗普的許多關稅無效,稱他引用的緊急法律授權,並不能成為徵收關稅的正當理由。特朗普對巴西徵收的關稅,可能帶來更大法律風險。美國徵收「對等關稅」的部分理由,是與其他國家的持續貿易逆差構成國安威脅,但美國對巴西存在貿易順差,去年超過70億美元(約549億港元)。
特朗普政府辯稱,美政府一向利用經濟工具,從其他國家獲取外交政策讓步,例如對俄羅斯、伊朗、古巴等敵對國家廣泛使用經濟制裁。白宮發言人德賽說,「特朗普總統致力利用他所能支配的一切工具,包括進入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的機會,來將美國人和美國利益置於首位。」部分共和黨人譴責此舉帶來經濟不確定性,共和黨參議員保羅說,「根據某個國家正推行的不同政策,就隨口談論對其徵收50%關稅,這種做法會給市場帶來混亂,讓企業難以作出預判。若對每個國家的內部事務都採取這種做法,將導致徹底的混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