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有立法會議員曾問,港鐵會否研究設立女士專用車廂?
時隔19年,這次的答案,依舊是no。

近年來,公共交通工具不時發生非禮案,引起公眾關注。另一方面,在擁擠車廂中肢體接觸在所難免,可能引發誤會。與此同時,社會對於提升交通工具的安全度、舒適度以及乘客間相互尊重的呼聲漸高。
7月9日,立法會會議上,議員林新強提出質詢:會否考慮在各大型公共交通工具(例如港鐵及專營巴士)設立女士或男士專用的區域或車廂?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表示,經評估後,港鐵認為不適宜在香港鐵路網絡設立專用車廂,亦無計劃在此階段設置專用車廂。

港鐵和巴士每日載客量達1,100萬人次,單是港鐵已超過500萬人次,地鐵最繁忙時段每2分鐘一班,繁忙時段班次密集。

鄧炳強表示,若設男士或女士專用車廂將影響月台及車廂人流管理。港鐵公司亦曾參考海外經驗,但港鐵大部分列車車廂屬開放式設計,故運作上難以控制乘客遵循有關安排,因此港鐵公司現階段沒有計劃設置專用車廂。
鄧炳強表示,為防止鐵路非禮罪行,現時透過加強巡邏、宣傳教育及與港鐵合作打擊罪行。
相比香港還在商議階段,同在大灣區的廣深已先行一步。
廣州地鐵、深圳地鐵於2017年開始設置女性車廂,這一初衷本意是防止對女性騷擾,保障女性出行安全。

但是,從實踐中看,女性優先車廂的設置形同虛設,每抵一站,車門打開後,很多男乘客魚貫而入,與其他車廂無異。

2023年8月開始,有網友討論深圳地鐵女士優先車廂已取消。有內地媒體走訪發現,部分線路的「女士優先車廂」標識牌確實已經不見。
女性乘客認為女性車廂名存實亡,男性乘客則不滿擠壓了他們的公共空間。一項看上去充滿人文關懷的措施,為何招致爭議?
有網友指出,真正做到保護女性出行安全應當從多方面入手,而非機械化、一刀切地設置女性優先車廂。
亦有批評者認為,設立女性車廂將防騷擾責任轉嫁給女性(限制其活動空間),而非嚴懲施害者或改善整體治安。
目光轉向最早提出女性車廂的日本,這項措施的落實同樣歷經波折,幾經擱淺。

女性車廂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明治時代的東京,設立之初是為了防範日本社會日益惡化的女性遭遇性騷擾問題。中途因反對聲而中止這一措施。
事情轉機出現於1988年,日本發生惡性「大阪地鐵御堂筋線事件」。當時地鐵上一位女性目睹了兩個年輕人對另一位女性乘客的性騷擾行為,仗義出手相助,沒想到事後遭到兩名懷恨在心的歹徒尾隨、強暴。
案件爆發之後,暴徒雙雙被捕,但最終只被判處了4年的有期徒刑。
事件發生後,越來越多的女性站出來發聲,各大地鐵公司紛紛重設了女性專用車廂。
同樣實施女性車廂的,還有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女性專用車廂最早於2010年在一條城郊公交線上推出,2023年被引入軌道交通系統。2024年,馬來西亞政府宣布計劃推出更多女性車廂。



是否設立性別專用車廂,是公共資源分配、性別平等理念與社會治理效率的多重博弈。
各位讀者朋友,你是否贊成地鐵設立性別專用車廂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