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寶峰 喀什報道)「我今年70歲了,從小就在這裏製作民族樂器。我特別熱愛這項工作。」精神矍鑠的老爺爺托合提·肉孜開心地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說,他一生都致力於發揚新疆本地的民族音樂。為了更好地把這些技藝傳承下去,如今自己已經收了七十多個徒弟。說話間,托合提·肉孜的小孫子也興致勃勃地拿起一件達普(即手鼓),信手拍了起來,頓挫有致的樂音迅速飄揚開來。
新疆是中國著名的歌舞之鄉。當地百姓能歌善舞,帶着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近日,香港新聞聯高層參訪團走進位於喀什的中國新疆民族樂器村景區。在這裏,秀美的都塔爾、精緻的彈撥爾、別致的艾傑克,還有音色出眾的納格拉、富於特色的胡西塔爾……一件件新疆民族樂器,琳琅滿目的製作原料,還有一位位埋頭雕琢的樂匠,讓人彷彿進入了「民族樂器的天堂」。
家庭作坊製27大類50餘品種樂器
在新疆民族樂器村,村民們運用家庭作坊式製作樂器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生產製作的樂器有27大類、50多個品種,幾乎涵蓋了所有維吾爾族傳統樂器的種類。2004年,該村民間藝人製作的5米長的都塔爾和3.7米長的熱瓦甫巨型民族樂器,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在喀什舉辦的南疆首屆民族樂器博覽會上,新疆民族樂器村匠人精心製作的手鼓、都塔爾、熱瓦甫、薩塔爾、彈撥爾等5件樂器獲得大上海基尼斯世界之最認證。如今,在政府提升改造工程和一代代樂器匠人的不懈努力下,這裏已經發展成為集展示展覽、旅遊民宿、美食購物、旅遊參觀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並成為新疆喀什的另一張文化旅遊「金名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