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左)及兒子馬六甲分享相聲「出海」的現實可能。
●2013年8月,首屆「西岸·馬三立城市舞台戲劇展」在天津大禮堂開幕,「少馬爺」馬志明(左)親自掛帥飾演《烏盆記》劇中人物。

相聲,作為中國傳統語言藝術的重要門類,歷經百餘年傳承演變,逐漸發展為深受大眾喜愛的表演藝術形式。它不僅承載着中國人獨特的幽默智慧與語言審美,也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系中極具辨識度的「聲音符號」。近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相聲」代表性傳承人之一、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接受中新社專訪,分享他幾十年舞台經驗與文化思考。

相聲包袱不在多而在巧

「馬氏相聲」是一種風格的傳承。馬志明說:「我的家族成員從藝至今已150多年,馬氏相聲則傳承了134年。從我爺爺馬德祿起,就將『清門相聲』與『渾門相聲』兩大傳統風格融匯,形成了『清渾合流』,繼而影響到我父親馬三立,再傳到我這一輩。」據他介紹,「馬氏相聲」講究四個方面:內容「俗不傷雅」,說的是老百姓的事,但不粗俗低下;風格「謔而不虐」,善於諷刺,但點到為止;口味「鹹淡見義」,既有知識性、思想性,又兼具娛樂性和市井煙火;表演「似我非我」,演員將人物演到骨子裏,但又不完全代入自己。

時代變遷中,傳統相聲如何適應當代快節奏的傳播語境?對此馬志明回應道:「過去說一段相聲可能20分鐘才抖出一個包袱,但觀眾照樣樂得不行。現在短視頻時代,有人希望『3秒一個包袱』,甚至剪輯成『包袱合集』。但相聲真正的魅力不是在於『抖』多少個包袱,而在於『包』得巧不巧。包袱得有鋪墊、有語境、有節奏、有層次——好比吃包子,皮得發麵,餡得合口,得先用一層一層的語境把它『包』起來,最後再揭開『底包袱』,觀眾才會覺得有回味、有驚喜。要是一上來就抖包袱,就像把包子剝了皮、拎出一團餡往嘴裏塞,吃着沒層次,也沒意思。好的相聲,得是熱騰騰一口咬下去,麵香餡足、還得有點『湯汁兒』,才算過癮。」

幽默邏輯跨越語言文化邊界

相聲講「逗哏」與「捧哏」,日本漫才講「耍笨」與「吐槽」,對馬志明而言,喜劇各有各的打法,但從根源講,幽默是共通的。「其實邏輯結構非常相近。相聲和漫才都講究節奏和角色分工,目的都是『在對話中製造意外與笑點』。但區別也很明顯:漫才更依賴快速節奏、直白的衝突輸出,而馬氏相聲更講究『鋪平墊穩』,從聊天中自然轉入段子,聽似聊天,實為表演。」

馬志明記得有一年,一位專門研究幽默文化的美國學者來到他的小劇場裏。學者聽不懂中文,但還是笑了,笑的不是語言本身,而是人物關係、語氣鋪墊、情緒轉折,「那個『勁兒』他能感受到。這時候,語言真成了障礙嗎?我看不見得。」他認為,關鍵是要找到文化之間的「共情點」,如家庭關係、代際衝突、小人物的無奈,這些全世界都懂。「如果能在這些層面上講故事,相聲就有希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西共笑』的藝術形式。當然,這對我們演員的要求也更高了。你得會講段子,也得明白別人的笑點在哪兒;你不能光想着輸出傳統,還得琢磨怎麼『翻成別人聽得懂的邏輯』。這不是削足適履,而是文化互通的能力。」 ●文、圖: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