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地區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敦煌文化展「山海有情·大漠鳴沙——在遼寧遇見敦煌」敦煌文化特展此前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展期至8月中旬。此次展覽共分為「敦煌的歷史與文化」、「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在遼寧」、「保護與傳承」四個部分。在260餘件(組)展品中,包括遼寧地區收藏的藏經洞流散珍貴寫本以及李浴手稿、烏密風、周紹淼的敦煌壁畫臨本等共計110件(組),其中90%以上是首次展出。此外,展覽還展出敦煌研究院所藏數量眾多、內涵豐富的文物文獻、壁畫臨摹品,囊括多件國家一級文物。遼寧省博物館是敦煌文獻收藏重鎮,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跟隨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遼寧省博物館館藏敦煌文獻整理人郭丹一同觀展,為讀者揭開這段塵封於遼寧的敦煌歷史。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于珈琳 瀋陽報道
目前,國內敦煌文獻的收藏數量以京津、江浙滬以及甘肅地區最為可觀,而就文獻的價值而言,遼寧省博物館藏敦煌文獻則顯得尤為珍貴。
首次公布館藏文獻完整目錄
此次展覽是遼寧省博物館自2019年系統性開展敦煌文獻整理研究以來的重要成果展示。「遼寧的敦煌文獻一直以來備受關注,這次展覽我們也首次向學界公布了遼寧省館藏敦煌文物文獻的完整目錄。特別在整理過程中,發現了多項新材料,比如佛教禪宗研究的重要文獻《菩提達摩碑文》全本,填補古佚書《春秋後語》內容空白的《春秋後語·秦語》,敦煌學研究的新材料、傳世孤本《大乘起信論廣釋》卷二等。」郭丹介紹。
首次展出的遼寧省博物館藏文獻《菩提達摩碑文》,前後內容完整且保留有標題,是極其罕見和珍貴的敦煌寫本全本,也因此受到中外禪宗研究者的重視,被譽為研究佛教中國化的「活化石」。郭丹介紹,經逐一對照文本內容,發現與碑石及輯錄資料皆存在一定的差異,具有重要的歷史與文獻價值。通過此本不僅可以追溯《菩提達摩碑文》產生的時代、文本流變,還將進一步豐富佛教思想史、禪宗發展史研究,特別是佛教中國化研究。
同時展出的遼寧省博物館藏敦煌學研究的新材料、傳世孤本《大乘起信論廣釋》卷二,也是首次與觀眾見面。此卷為唐代河西高僧曇曠所撰,內容對佛教典籍《大乘起信論》逐句進行論解。郭丹介紹,根據這一典籍「論……釋曰……」的文本結構,可以看出與目前存世的《大乘起信論廣釋》卷三、卷四、卷五相同,從文句順序看又與《大乘起信論廣釋》卷三的內容前後相接,由此判斷其為《大乘起信論廣釋》卷二,且為孤本,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
鎮館之寶敦煌草書經典亮相
作為遼寧省博物館今年最重要的大展之一,此次展覽也集合了敦煌研究院的多件重磅展品。展出的國家一級文物《聖歷碑》,即李君莫高窟佛龕碑,記錄了莫高窟的開鑿時間。這一殘碑立於公元698年,1921年被沙俄白軍折斷,現存該碑下半殘石,即展出文物。殘存碑文兩千六百餘字,有「星、日、月、天、地、人、初、聖」等武周新字。碑文記錄了李氏家譜、莫高窟開創及營建等內容,同時,記載的文字表明武周時期莫高窟群已建龕千餘。
展出的另一件國家一級文物《莫高窟六字真言碑》為元代著名碑刻,見證了敦煌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與交融。觀察碑石可以看到正面文字基本完好,上額自右往左橫刻「莫高窟」三字,碑心刻四臂觀音坐像,坐像上方及左右兩側各刻「六字真言」二行,可見梵文、藏文、漢文、西夏文、八思巴文、回鶻文等六種文字,內容為「唵、嘛、呢、叭、咪、吽」。此碑另刻有功德主、立碑人等82人的題名,均使用漢字,其中有蒙古、漢、黨項、回鶻等族人。
此次展出的敦煌寫經中草書經典《恪法師第一抄》,也是遼寧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從內容上看,此抄是針對窺基撰《法華經玄贊》第一卷論文要語所作的疏解。中國書法史上草書名家層出不窮,此本出自釋門,可以窺見草書在唐代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與敦煌藏經洞其它草書寫經相比,《恪法師第一抄》的筆法提按隨意,運筆自然流暢,筆勢緩疾相濟,結字率性不拘,章法有行無列,具有極高的書法價值。
數字化復原流失海外文物
本次展覽由遼寧省博物館、敦煌研究院共同主辦,旅順博物館、敦煌市博物館、上海古籍出版社支持舉辦。展覽還首次呈現了「敦煌文獻系統性保護整理出版工程」與「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項目」成果。「我們數字化復原的文物數量約37件,其中很多是藏經洞文物的精華,通過這些寫本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古人的卓越智慧。」郭丹悉數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文獻。
原件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由敦煌研究院復原副本的《全天星圖》,被譽為世界上現存古代星圖中年代最早、星數最多的一幅星圖。此卷對赤道區域和北極附近的星分別採用了圓柱投影法和類似麥卡托圓筒投影法,也證明了中國古代使用圓柱投影的時間要比麥卡托早800多年。經學者研究認為,此卷繪於初唐時期,共繪出1,359顆星,包括了當時北半球肉眼所能見到的大部分恒星,這比歐洲在望遠鏡發明前觀測到的不超1,022顆星的星圖要多。中國古代天文學家何以能觀測到如此多的星,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據悉,敦煌藏經洞1900年被意外發現,洞內封存了4至11世紀初的文獻、絹畫、紙畫、法器等各類文物,其中文獻的數量最多,涉及天文、地理、律令、音樂、醫藥、文學、藝術、宗教等諸多方面。此後,眾多西方探險家先後造訪尋寶,致使大量的敦煌文獻流散至英、法、俄等國。目前,敦煌文獻收藏主要集中在北京、巴黎、聖彼得堡、倫敦和大阪、東京等公立、私立博物館及圖書館中。此外,在香港的慈山寺藝術博物館等機構也收藏有敦煌文獻共計約54件。此次展出的部分展品即是敦煌研究院開展「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項目」、探索建設「數字藏經洞」數據庫以來國寶文物的數字回歸成果。除《全天星圖》外,展覽中還展出了有世界第一部藥典之稱的《新修本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算書寫本之一《算經》、最早的一部圍棋論著《棋經》以及中國最早的水利法典《開元水部式》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