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佺

筷籠,也叫筷子籠,是家庭廚房裏用來收放筷子的器具。在家鄉四川洪雅,大家都叫「筷籠」。

牟河壩的鄉下老屋裏,有個100多年的筷籠,土窯燒的,立體長方形,黑得發亮,正面有鏤空花紋,背面是光溜溜的陶瓷板,左側刻着「中華民國十二年龍鳳,癸亥年貳月十八上上大吉陳代至仁劉從」,右側刻着一首詩:「桃李花開日正長,紅蓮不覓催池塘,迎春花卻無多久,一樹紅花又放香。」由於年代已久,文字不一定辨認完整,詩也不一定辨認得準確,但大意應該是這樣的。經年的煙火熏染,筷籠彷彿從遙遠的年代走來,見證了農家的柴米油鹽。

彷彿記得父親生前講過,這個筷子籠是外婆時代的遺物。因為母親是獨女,舅舅又英年早逝,筷籠的傳承應該是正確的。

筷籠常年掛在灶台邊的土牆上,童年的我洗碗時總要踮起腳尖,才能將洗淨的竹筷插進籠中。筷子與筷籠相碰,會發出一些聲響,在寂靜的灶屋(廚房)裏格外清脆。母親總說,筷子頭要朝上,為的是「迎福」。我不明就裏,卻也照做。如今想來,這鄉間的講究,倒比城裏人的規矩更有滋味。筷籠裏常年裝着十來雙筷子。竹的、木的,高矮不一、新舊各異,卻親密地擠在一處。偶爾丟失一支,母親便在灶屋裏翻箱倒櫃地四處尋找,直到找到為止,而那一支筷子,多半是滾到了灶台下。

那時候日子貧窮,這樣的筷籠在牟河壩農家並不多見。一般的農家,牆上掛個歪歪扭扭的竹筒,筷子插在裏面即可。也有的農家用竹篾條編織一個兜兜,筷子橫着放在裏面。有次我在小夥伴家見了,回家喜滋滋地炫耀自家筷籠,母親卻道:「小孩子家家的,懂什麼,竹筒好,竹編的也好,筷子放在裏面不發霉。」有年夏天,暴雨下了三天三夜。房子四處漏水,筷籠也進了些水。於是每天吃飯前,母親都要用溫水把筷子清洗一遍。那時我想,這筷籠確實不如竹筒、竹兜,竹筒、竹兜用舊了,隨手扔掉就是。一說,母親又批評我:「小孩子家家的,懂什麼。」我一下迷糊了,這筷籠在母親心中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後來參加工作進了城,回家看望父母時,見那筷籠依舊掛在翻新的牆壁上,覺得有點不合時宜,給他們買來新的塑料筷籠,但母親卻始終沒換。

老父老母去世後,筷籠掛在父母臥室的牆壁上。那是因為後來父親的眼睛患了白內障,雙目失明了,母親將餐桌搬到臥室,筷籠也隨之掛到了臥室。想起筷籠是父母的心愛之物,看到筷籠彷彿看到一段被遺忘的舊時光,於是將筷籠帶回城裏,作個念想。

筷子籠是一個老物件,卻盛着一個家族的歷史,盛着童年時代一家人的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