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兵 紀錄片導演、歷史學博士
1924年的冬天,對於敦煌莫高窟來說,是一場浩劫。
一個來自美國哈佛大學博物館的代表來到敦煌,他的目的是想盡一切辦法,將敦煌文物拿到美國去。毫無疑問,他來晚了。藏經洞裏的文獻,已經分布於中國北京、法國巴黎、英國倫敦、日本東京、俄羅斯聖彼德堡等地。
野心勃勃的華爾納並沒有放棄他的目的,在和已經年邁體弱的王道士經過幾輪心理博弈後,王道士還是無知地同意了他的買賣——只支付了70両白銀(折合當時購買價值約150美金),就同意他用蘸着膠水的布,簡單粗暴地黏去敦煌莫高窟的12幅壁畫。這種方法是華爾納從意大利教堂修復壁畫的技術裏模仿而來,他以為這樣的方法會完整地把莫高窟牆面的壁畫黏走。
在實施中,華爾納發現冬天的敦煌天氣極其寒冷,他帶來的膠水,很快凍成了果凍狀,黏連的壁畫被物理性地、不可修復性地破壞。這個時刻,給莫高窟壁畫留下了極其嚴重的瘡疤和永久的傷害,華爾納也從此被中國人定義為無恥的強盜、野蠻的盜賊。
這批壁畫來到美國後,儘管華爾納為自己辯解,但是哈佛大學博物館在修復的過程中也不得不承認,這些敦煌壁畫遭到了不可逆的破壞,無法修復如初。
這些壁畫來自敦煌莫高窟的320窟、321窟、323窟、328窟、329窟、331窟等,均是唐代洞窟壁畫,其中321窟裏的壁畫受損最為嚴重。
我以為這是世界文物保護歷史上最為貪婪、最為粗野的行為,也是華爾納一生最可恥的行為。
如今,這些壁畫依然在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二樓展覽着,伴隨着來自328窟裏的唐代供養菩薩,默默無聲地注視着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研究者,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沉默地應對着不同的評價和解讀。
它們的離散相聚,都是一種命運的輪迴與業緣!
也許,有人會說藝術的價值是沒有國界的。但是,藝術的創作和緣起,卻有着清晰的地域所屬與歷史情感的邊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