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面臨睡眠障礙和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表明,約有11%的孩子受到各種睡眠障礙的影響。這些問題不僅擾亂了他們的日常生活,還增加了發生精神健康問題的風險,並且這一現象在電影和電視節目中被頻繁提及。大公文匯全媒體特別邀請了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名譽臨床教授、精神科專科醫生熊思方教授,就這一現象進行深入探討。

深夜隱憂:青少年睡眠與心理健康

「我們的調查顯示,超過10%的孩子面臨睡眠問題,而主要原因是學業負擔過重。」熊思方教授指出,充足的睡眠對孩子的身體成長極其重要。有睡眠困難的孩子,會因為長期缺乏足夠的休息影響大腦功能,甚至導致抑鬱症等嚴重心理疾病的發生。

在治療小孩的睡眠障礙之前,都需要先了解其背後的原因,才能有效解決。是心理問題導致了他們的睡眠品質下降,還是反之?這兩種情況往往並存,難以簡單歸因。大家需要認識到,導致大多數青少年出現睡眠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不夠睡(睡眠不足)。

首先,學業負擔過重是導致青少年睡眠時間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前教育環境中普遍存在的高壓力現象,孩子們有太多功課,雖然,近年來教育部門一直在推行減負政策,但由於補習班、課外活動等因素的影響,許多孩子仍然面臨巨大的學習壓力。他們大多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怎麼行」、「我不行的」、「我12時才結束學習」、「還要休息一下」,這樣的作息安排嚴重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二個原因,是娛樂過度加劇了睡眠時間不足的問題。現在的孩子普遍認為「我總要休息一下」、「要娛樂一下」,於是做完功課就玩一會、打下遊戲,如果適度放鬆,真的只是玩一會兒通常不會有問題,但很多時候會一發不可收拾。長期如此,不僅會導致睡眠品質下降,還會引發一系列身體和心理問題。因此,家長和學校應當引導孩子合理安排課餘時間,避免沉迷於電子設備。

另外,特殊睡眠障礙也不容忽視,雖然大多數青少年的睡眠問題源於生活作息不當,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可能患有特殊的睡眠障礙,如睡眠窒息症等。熊教授強調,「對於這些特殊情況,我們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及時識別如感到緊張、情緒低落、疲憊不堪、思維遲鈍或缺乏效率等症狀,並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有助於改善孩子的整體健康狀況。」

時刻謹記,充足的睡眠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

正確分辨:心情不好,就是抑鬱症嗎?

有些時候,很多人就說,「哎呀,我心情不好!」然而,這與抑鬱症是有本質區別的。

「正常的感情波動是對環境變化的自然反應,例如股市波動或個人經濟狀況的變化所引發的短暫情緒波動。然而,當情緒持續低迷且脫離具體事源時,則可能是抑鬱症的表現。」熊思方教授解釋道,識別抑鬱症的關鍵,在於觀察症狀的嚴重程度及持續時間,包括但不限於失去興趣、注意力難以集中、自我評價過低、絕望感乃至產生自殺念頭等嚴重情況;另外,易怒同樣是抑鬱症的一個顯著特徵。我們要根據這些徵狀的嚴重程度,時刻注意干預。

對於抑鬱傾向的青少年,除了專業的醫療支持外,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同樣重要。熊思方教授提倡採用認知行為療法等方法,幫助青少年學會正確處理負面情緒,增強抗壓能力。

「藥物治療確實有其作用,但同時也可能帶來副作用,」熊思方教授指出,有時候需要患者嘗試多種同類藥物,找到最適合的那一種,當然,大部分可用的藥物不會對大腦造成損害,但在這期間,患者需忍受一些不適症狀,如口乾、眼紅、便秘、頭暈和疲憊等。從開始服藥到見效通常需要幾周時間,這些副作用便一般會在初期出現,持續一段時間後可能會隨着時間推移而減輕,而且,即使症狀緩解後,復發的風險仍然存在。因此,初次發作康復後,也建議繼續服用低劑量藥物以預防復發。

要始終明白,藥只能幫你不抑鬱,不會幫到你開心!「同一時段,建立個人的抗壓能力至關重要,這包括有時改變看待事物的角度就能帶來不同的結果。」熊思方教授補充說,鼓勵孩子們即使在不開心的時候,也要嘗試尋找快樂,這樣才能打破惡性循環。

守護孩子的酣眠 共同促進健康成長

健康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專家建議,健康的睡眠時長因人而異、因年齡而異。例如,嬰兒可能需要20至22個小時的睡眠,隨着年齡的增長,所需的睡眠時間逐漸減少。一般而言,青少年至少應保證8至10個小時的高質量睡眠。每個人的具體睡眠需求不同,最簡單的方法是觀察自己在自然醒後的狀態來判斷所需睡眠時間。熊思方教授解釋說,這並不意味着「睡得越多越好」。過度睡眠或不規律的作息時間,如周末長時間補覺,並不能有效彌補平日睡眠不足的問題。

「如果能解決睡眠不足的問題,每個人保障充足的睡眠時間,那麼與之相關的90%問題都可以自然解決了。」在香港這樣的高壓環境下,熊思方教授除了提出要重視睡眠品質,確保孩子獲得足夠的高質量睡眠外,也給了一些幫助學生放鬆、提高表現的建議,以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熊思方教授表示,「我們還發現有一件事,在學校的那班學童,即存在有困難、留班留堂,或者不上學、被罰停課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問題學生』,要不就因為有行為問題、學業問題,這班學生就標籤了是需要幫助的,這班『唔掂』(不行)的學生,實際上更多的是面臨心理健康問題,我們需要給予關注和支持。」

關於學校裏教師角色的重要性,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支持。教師也不應僅僅關注教書,更應該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理解和支持每一個學生。因此,教師需要轉變觀念,從「我是來教書的」轉變為「老師來不止是教書,老師更是教人」。有些老師經常說「這麼多課程」、「我追不上」、「我教完了,聽不聽是你的事」,這是不行的,老師是「教人」的,要關心學生、了解學生、知道學生。熊思方教授說,這對老師來說壓力很大,但這個概念就是「我是教人,不是教書」。

家長和學生應該明白,考試成績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並非唯一的衡量標準。熊思方教授說道,目前香港的大學學位資源豐富,並非只有考取滿分才能入學。因此,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設定合理目標、制定合適的學習計劃至關重要,而非盲目追求完美分數。若目標設置過高,則可能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只會「逼死」自己。我們應該注重平時下功夫,臨考就不要再沖、快早點睡,保證充足睡眠,不然第二天腦子不清楚,犯些無謂的錯,造成不必要的錯誤。

同時,更要鼓勵學校和家庭營造寬鬆的成長氛圍,減少不必要的競爭壓力,支持孩子全面發展。培養正確的心態,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應保持平常心,認識到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在人生的旅途中,DSE只是其中一個階段。即使這條路不通,還有許多其他的選擇。換句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看得那麼窄,我們不應僅僅着眼於DSE成績,而應注重過程中的努力,盡力做好每一步。

每個孩子都擁有獨一無二的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遠比單純追求高分更為重要。熊思方教授呼籲,應更加關注青少年的全面發展,而非僅僅聚焦於學業成績,還應該通過提供全面的支持和關懷,鼓勵他們在社交技巧、藝術修養等多個領域進行發展。

「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為下一代營造一個既健康又和諧的成長空間。」熊思方教授進一步補充道,這樣的環境不僅能夠促進青少年在學術上的進步,更能助力他們在情感和社會技能方面得到均衡發展,最終實現個體潛力的最大化。這樣一種全方位的關注和支持體系,才是對孩子未來最寶貴的饋贈。

(攝製組: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任青、鹿洺、鄔茜、蘇婷;視頻製作:鹿洺;撰文:馮書朋)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