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晚期照顧政策研究報告》報告發布會。 香港文匯報記者萬霜靈 攝

建議完善配套促進「在居處離世」 滿足人口老化帶來多元需求

香港人口愈趨老齡化,香港特區政府一直奉行「居家安老為主、院舍服務為輔」的安老服務政策方針。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昨日發表的《晚期照顧心連心 以人為本共同行》研究報告指出,預設照顧計劃項目能有效改善護理成效,減少病患者的急症入院次數、縮短住院時間及減輕其臨終痛苦等;把護理需求從醫院轉移至社區亦符合他們的意願,同時可望為醫療系統節省每名病人逾9萬元費用。基金會就改善香港的晚期照顧政策提出五大建議,包括強化預設照顧計劃發展、策略性提升樂齡科技應用,以及完善配套服務以促進「在居處離世」等,推動香港發展更全面、以人為本的晚期照顧,滿足人口老化帶來的多元需求。

●香港文匯報記者 蔡學怡

是次獲招商局慈善基金會擔任策略夥伴的研究報告指出,香港65歲或以上人口比例預計由今年的23.6%升至2045年的33.1%。其中,85歲及以上長者的增幅最為明顯,將由3.3%升至8.6%,此人口結構變化促使香港必須針對晚期病人最後階段的照顧需求,制定全面及具同理心的照顧政策,讓晚期病人能活得更有尊嚴。

90%港人盼在熟悉環境走「最後一程」

基金會認為,有效的晚期照顧政策不但惠及病人和家屬,也能減輕醫院因為晚期病人高強度的醫療需求而增加的壓力。報告指出,約90%香港市民希望在熟悉環境中度過生命最後階段,而把護理需求從醫院轉移至社區正符合他們的意願,並有望為醫療系統節省每名病人逾9萬港元的費用。

報告認為,特區政府早前修例推動晚期照顧發展,相關政策應涵蓋不同年齡層市民,並擴展至醫療以外的心理、社會及靈性層面, 確保市民在生命最後階段獲得全人照顧。

特區政府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林正財在研究報告發報會上作主題演講時指出,隨着港人愈來愈長壽,晚年的生活質素以至晚期照顧的安排值得社會更多的討論。他表示,政府的修例為晚期照顧發展提供了基礎,未來有賴醫社兩個界別的緊密合作,為晚期病人及其照顧者提供無縫銜接的護理。

他認為昨日發表的研究報告可推動社會各層面作出改變,「制度的調整可讓更多市民在人生晚期有更多選擇權。」

促建醫社協作平台

基金會就應對晚期照顧需求提出五大建議,包括制定標準化的「預設照顧計劃框架」,同時於「醫健通」建立預設照顧計劃的上傳及共享途徑,實現跨機構共享實時資料;完善配套服務及行政流程以促進「在居處離世」,讓病人能於家居或安老院舍等熟悉的環境度過生命最後階段,符合大多數病人維持自主及尊嚴善終的期望;以及推行涵蓋學校、社區及專業人士的三層教育策略,透過設立網上教案分享平台、推動跨界公眾教育計劃、加強大學及專業機構培訓等以優化生死教育。基金會同時促請政府建立互通的醫社協作平台,允許多方提供信息,促進晚期照顧協作,以及考慮與一站式樂齡科技服務平台合作,策略性提升樂齡科技應用。

「晚期照顧不僅是醫療服務的一環,更是對病人尊嚴與生活質素的全面守護。」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表示,報告提出的建議旨在通過系統性改革,建立一個以人為本的晚期照顧系統,讓患者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仍能得到溫暖與有尊嚴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