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宏立 香港理大工商管理博士;香港銀行學會考試審核委員會委員、香港董事學會培訓委員會委員、香港學術及職業評審局專家
筆者6年前在一間集團公司當顧問時,透過一個聘請生產力局設計工廠生產流程圖的項目,對該機構的宗旨有了初步了解。今年1月8日,筆者隨同香港董事學會代表團到位於九龍塘的生產力局參觀,對該機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當日甫進入演示室,筆者便看見一幅以綠野為背景,寫着「創新、綠色、新質生產力」9個大字的大照片,頓時感覺到該機構與時俱進,面貌煥然一新。
聚焦服務中小企 培育創新人才
生產力局負責人向代表團一行介紹說,生產力局多年來對提高香港生產力貢獻良多。2023/2024年度協助逾37,000間初創及中小企,近年主導的技術顧問項目逾1,000個,培養了52,000位擁有未來技能的學員,讓學員裝備自己,迎向更大發展空間。 生產力局的核心價值為「合作共贏、驅動創新、誠信正直、以人為本、品質至上、創造價值、可持續發展」。該機構客戶中有七成為中小企,因此其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全力支持中小企。為此,生產力局專門設立中小企資援組,以一對一諮詢資助計劃及技術支援;同時為中小企參加該機構舉辦的vLearn課程,使用顧問及專業測試人員服務提供半價優惠;此外,在管理方面提供「數碼不求人」服務,協助中小企轉型升級。
推動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發展
生產力局現時採取「5+N策略」促進新興產業群的發展及連結上下游企業,以便讓香港的經濟增長提速增效,涵蓋微電子、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能製造以及新能源5個領域。此外,該機構推出「大灣區9+3+1計劃」,其中「9」是指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9個大灣區城市,「3」是指3個卓越中心,「1」則指1個創新及技術學院,致力建立一個促進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服務基地。
筆者找到一組數字,顯示生產力局對香港經濟產出的實質貢獻:在2018/2019至2023/2024年度,每1元對該機構的投入,可為香港GDP帶來7.7元至11元的貢獻。筆者認為,生產力局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發展新興產業、探索未來產業,是一個產學研結合的典範。
為企業「出海」保駕護航
據悉,生產力局在今年4月成立「The Cradle出海服務中心」,並攜手中關村京港澳青年創新創業中心、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及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助力企業拓展全球市場。筆者期待,生產力局繼續與行業商會、業界齊心協力,加強產業鏈供應鏈的國際合作,保持強勁競爭力,為香港的經濟轉型及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