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香港故宮館)本月2日迎來開幕三周年,雖然經歷新冠疫情的洗禮,但該館能逆流而上,去年度全年業績顯示,營運狀況甚為理想。不過館長吳志華指出,縱觀全球的博物館,要做到收支平衡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博物館並非以盈利為目的,必須貫徹文化傳承的初心,幫助市民建立文化自信,但亦要做到財政可持續。
採、攝:《香港仔》記者康志強

剛歡度開幕3周年大日子,吳志華表示,香港故宮館已建立良好的聲譽和品牌,有信心該館可成為亞洲幾間最好博物館之一,相信達標並非太難的事,「我哋舉辦嘅展覽深受中外觀眾的讚賞,其質素和水平於區內處於領先地位,但仍要努力嘅係現時館藏藏品數量還需提升。」
觀眾一半內地三成本地
香港故宮館繼首年參觀人數達126萬人次後,接着的兩年,每年參觀人數達到100萬人次水平。總結香港故宮館有好開始,吳志華認為,能有此成績一方面感覺喜出望外,另一方面感覺則是仍需努力,「我覺得我哋優勝嘅地方在於我哋係一間新館,應變能力好強,可以去摸索及體驗環境和觀眾反應。而且我哋冇歷史包袱,可以較易進行變革,唔似一間做了幾十年嘅館,要去改變會好困難。」
吳志華續說,「疫情過後,不單止香港,中國內地以至全世界,在旅遊模式和消費模式上都有很大的改變。而這對香港故宮館來說,可以是一個挑戰,同時亦是一個機遇。」他解釋指,內地參觀博物館熱潮,在2023年疫情過後 ,於2024年急速上升,以今年農曆春節為例,內地非遺旅遊如潮州古城就逼滿遊客,而不是過往的單純購物遊,而有幸地香港故宮館剛好也趕上這趟快車。據他透露,現時該館一半觀眾來自中國內地,兩成來自海外包括東南亞國家,另三成則來自本地。

另外,香港故宮館開幕至今,年輕人的參與十分重要。吳志華表示,最新統計顯示,該館34歲或以下的參觀者佔六成,他們來博物館並非打卡,而是來深入了解文化和歷史,「我哋期望令香港青少年在文化傳承和創新上可以更多參與。雖然教育界已努力進行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教育工作,但相信可以做得更加深入。教育工作者及文化工作者可以加強合作,將歷史文化融入當代生活,幫助年輕人建立文化自信和國民身份認同。」
談及香港故宮館最新營運狀況,吳志華強調每分錢都要用得其所,並以高質量發展為策略,做到財政可持續發展,營運要講求效益,支出要謹慎,並努力開源,人力資源要運用恰當:「以最少嘅人做最多嘅嘢。」
消費意慾低迷暫不加價
香港故宮館是一間收費博物館,一般門票的票價為70元,若要同時參觀如「天方奇毯──伊斯蘭與世界文明的交織」特別展覽,收費則為150元。對於香港故宮未來如何開拓收入來源,吳志華表示,暫時不會加價,因為現時環球政治不穩定和經濟下滑,市民消費意慾低迷,該館門票加價要視乎市場的可承受能力,現時未必是合適時間。「一般門票暫時不會加價,但特別展覽嘅門票價格要視乎成本和市場反應,採用浮動票價係合適嘅做法。」吳志華說。

不過吳志華透露,財政收入多元化是他努力的目標,例如正尋求與更多的旅遊機構合作,並吸引海外遊客到該館參觀。當中東南亞國家如印尼、泰國和菲律賓,會做多些市場推廣,相信旅客會願意花費入場參觀高質素的展覽。另外,該館亦會透過文化產業開拓收入,如場地租用、開拓文創產品以至教育工作坊。
一間博物館除了專業的策展和管理團隊外,吳志華透露,展覽導賞員及義工更是不可或缺,而香港故宮館擁有這方面最高質素的員工。他指,該館現時約有導賞員150人,他們社會閱歷深,其中有退休校長,部分曾修讀藝術專業,至於義工則有500人。他憶述,該館2022年開館招聘義工時,報名人數達千多、兩千人,場面墟冚,「招聘義工唔一定學歷好就得,其實要有不同社會界別人士參與先至啱嘅。而我哋招聘準則係你可以付出幾多時間,參與我們嘅文化傳播工作。」
館長談做館長 三大元素必備
管理像香港故宮館這樣的文化機構,館長究竟要具備怎樣的資格。吳志華表示,那就要具備三大元素,第一是視野,如何推動文化傳承和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工作;第二是管理,善用資源,達致最大的文化和經濟效益;第三是溝通,館長非閉門工作,要接觸不同界別人士,包括向商界尋求贊助和捐贈,館長就要掌握好的溝通技巧。

「我之前在康文署工作時要管理員工2,000人,現時博物館員工有200人;以前我負責管理100個文化場地,現在只有1個博物館場地。但現時工作的難度和面對的挑戰比以前高和多,因為大家都期待香港故宮館要達到亞洲最高水平。」吳志華不諱言說。
談到公餘時間個人會有何嗜好,吳志華笑言,除看書和做運動外,最近一年多,在晚間會抽出約20分鐘時間去看看內地社交平台,以即時掌握到內地民眾所思所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