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昨日公布更新的《科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補充文件:科學(中一至中三)課程框架》(2025)及相關支援措施。圖為中學生回校上課。 資料圖片

涵蓋三學習範疇共13單元 2027/28學年起實施 下學年可先試行

2024年施政報告提及本港要推動中小學STEAM教育,措施包括更新初中科學科課程,做好中小學階段銜接。為此特區政府教育局昨日公布更新的《科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補充文件:科學(中一至中三)課程框架》(2025)及相關支援措施。新課程以「加強科學素養·培育創新精神」為核心理念,涵蓋「知識和理解」、「技能和過程」及「價值觀和態度」三大學習範疇,共13個單元,每學年總課時約為918小時,以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跨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創新能力。課程將由2027/28學年起於中一級開始實施,並逐年推展至其他級別,而學校最早可於今年9月新學年試行。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莫楠

更新後的課程旨在重點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其掌握科學概念與探究方法,深化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上述三大學習範疇涉及13個單元,包括生物、化學、物理與地球科學等領域,以科學探究與跨範疇聯繫為兩大教學重點。內容分為核心與延展兩部分:核心部分涉及學生應掌握的基本科學概念,延展部分則提供更深入廣泛的科學知識,以照顧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

在課時安排方面,初中每學年總課時約為918小時,科學教育學習領域建議佔總課時10%至15%,即每學年約92小時至138小時。以每節40分鐘、每個教學循環周5天、共40節計算,學校應在中一至中三級每循環周安排4節至6節科學課程。教育局同時提供各單元建議課時供教師參考,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靈活調整。

引導學生認識國家太空科學成就

課程框架詳細列舉各學習單元的重點實驗設計,例如在觀察生物單元,學生可透過顯微鏡觀察動植物細胞結構,辨識不同植物樣本的維管組織;地球與太空單元會引導學生認識國家在太空科學領域的重大成就,包括天宮空間站建設及中國載人航天計劃,並了解本地與國家航天科學家在月球採樣、深空探測等前沿研究中的貢獻。

為提升教學成效,教育局建議教師運用數字教育工具與人工智能(AI)輔助教學。教師可採用互動模擬實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運用科學線上平台拓展學習經歷,或透過VR/AR技術創設沉浸式學習情境,將抽象科學概念可視化,例如探索人體系統、生態系統等。

用AI改作業須經人工覆核

教育局同時提醒教師,運用AI輔助教學時須保持虛擬實驗與實體操作的平衡,確保學生獲得足夠動手實踐機會,並對AI應用進行專業判斷以維護科學探究的真實性。此外,使用生成式AI製作教材時須明確標註來源,嚴禁用於違反學術誠信的行為,應用於作業批改時必須經教師人工覆核以確保評核質量。

為支援教師落實新課程,教育局將推出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開設專業培訓課程、舉辦教師網絡交流活動、聯同大專院校及專業團體開發教學資源等。局方將於8月27日舉行線上簡介會,詳細講解課程理念、目標及實施安排。教育局強調這些措施旨在確保科學教育既能運用新科技提升教學效能,又能維持嚴謹的科學探究精神,為學生奠定扎實的科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