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8月到1941年1月的百團大戰,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華北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帶戰略性進攻的戰役。1940年,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相持階段。日寇準備實行南進政策,加緊誘迫國民黨投降,把進攻的矛頭全面指向八路軍,企圖摧毀華北抗日根據地。

1940年8月到1941年1月,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大規模進攻和反「掃蕩」戰役,痛擊日寇囂張氣焰。當時105個團20餘萬人參戰,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軍2萬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日軍280餘人、偽軍1.8萬餘人,「百團大戰」一戰成名。

百團大戰共分三個階段,八路軍靈活的作戰調度,貫穿戰役始終。戰役第一階段,各部同時出擊,形成「全面開花」之勢,當日軍調集重兵反撲時,八路軍又迅速化整為零,轉為游擊作戰。9月,彭德懷、左權果斷決定轉入第二階段作戰,在繼續破襲交通的同時,將重點放在攻佔交通線兩側和深入各根據地內的日軍據點。10月上旬,戰役進入第三階段,主要是反擊日偽軍的報復「掃蕩」。彭德懷、左權於10月19日發布《關於百團大戰後的反「掃蕩」計劃》,強調「應以進行堅決的游擊戰為(主)展開,消耗疲勞敵人,求得部分的消滅敵人,但不直(接)作較大的決戰」。這便是面對日軍堅固的「囚籠」,八路軍用靈活應變的作戰策略作出的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回應。

在今年6月發布的第六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百團大戰檔案》入選。共計33件檔案詳細梳理了百團大戰的指揮命令、戰役部署、前線戰報和戰役總結。

●綜合中國共產黨網及香港文匯報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