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承載時代記憶的霓虹燈牌逐漸從街道褪去,它們的光輝並未真正消逝——愈來愈多的博物館正成為這些「非遺光源」的守護者,讓曾經點亮城市夜空的絢爛,在文化殿堂中獲得永續的電流。
M+收藏招牌及設計圖
M+視覺文化博物館自2013年開始蒐集街頭的霓虹招牌,「森美餐廳」和「鷄記蔴雀耍樂」是最先進入M+館藏的兩件,另有「好好洋服」招牌及多張設計草圖於現正舉行的「造物記」展覽中展出。
曾任M+香港視覺文化副策展人的周麗珊在《從街頭走進博物館的霓虹招牌》一文中表示:「縱使香港從未有博物館收藏過霓虹招牌,但我們仍然決定一試……我們漸漸發現,儘管每天都看到霓虹招牌,卻鮮有相關的書刊或檔案研究,因此我們決定帶頭,開展關於霓虹招牌的網上展覽項目『NEONSIGNS.HK探索霓虹』。霓虹招牌與香港密不可分,我們認為徵詢公眾是最佳的研究方法,於是便建構網上霓虹地圖,讓公眾利用網上平台提交香港各區的霓虹招牌照片。我們也訪問了製作霓虹招牌的師傅,並非常幸運地從製造商南華霓虹燈電器廠得到一批非常珍貴的霓虹招牌繪圖。」
M+藏品及展覽部文獻副藏品管理專員黎藹琪則介紹了招牌的拆卸和運送細節:「在一般的拆卸過程中,承辦商會把霓虹招牌切成兩半以便處理。然而,由於我們視霓虹招牌為收藏物件,所以必須按照處理藝術品的準則處理,確保霓虹招牌可長久保存。我們決定建造金屬框架以固定整面霓虹招牌。當招牌從建築物拆下,該框架就可充當支撐結構,而框架下方備有輪子方便運送。」
大館續寫光跡記憶
大館2023年攜手非牟利機構「霓虹交匯」共同呈獻「霓續」專題展覽,精心薈萃香港多個標誌性霓虹燈招牌,更巧妙融合新生代藝術家的創新作品,不僅生動演繹了霓虹藝術的時代變奏,更成功喚起公眾對這門傳統工藝的重新關注。「霓續」中的展品以開放姿態陳列於大館的不同空間內,正如「霓虹交匯」總經理陳倩雯所說:「我們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去保育拆卸下來的霓虹招牌,挽救它們於被當成垃圾的命運,時常有種在與時間賽跑的感覺。我們希望這些藝術品可以親近大眾,更近距離地展現在觀眾面前,鼓舞新一代的創意和靈感,滋養我們對於城市文化的情懷。」
延續「霓續」展覽,大館亦推出了「大館霓脈」項目,公開徵集多個特色霓虹雕塑提案,最終由YARD Architecture Studio創作的「脈絡·霓虹」提案脫穎而出。作品將55米長、總共59級台階的大館里分為三個區域,透過霓虹光管呈現出簡約的重複圖案,帶領觀眾穿梭想像中的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香港街景,從中回憶起一些獨特的經典香港視覺意象:如香港製造的紅色塑膠櫈和吊燈 、舊式店舖的通花拉閘、本土設計的紅白藍膠袋和維多利亞時代的意式拱門等。
這些被重新點亮的霓虹,不再只是商業招牌,而成為香港集體記憶的載體。當博物館以專業與創意延續它們的生命,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對過去的保存,更是以光為媒,對話未來的可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