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分析,特朗普關稅政策初期已取得一些政治和經濟上的勝利,但從長遠來看,期盼達成的目標彼此相互矛盾,料無法靠關稅完全實現。

CNN指出,特朗普整體關稅政策希望達成4大目標:振興美國製造業、增加美政府收入、平衡美國貿易逆差,以及迫使貿易夥伴制訂有利於美國的政策。特朗普上任後頭數月已透過關稅取得進展,部分企業宣布在美投資設廠,每月有數百億美元關稅收入流入美國,美國4月貿易赤字減半,許多國家與美國展開談判。不過這些成功跡象,可能只是經濟體系在面對高額美國關稅的現實下,企業、消費者和商界快速調整的初期反應,而非真正的長期成效。

就振興製造業來看,特朗普主張以對國內減稅、對進口商品徵收更高關稅來促進就業。報道分析稱,蘋果公司、通用汽車等企業確實相繼宣布在美投資設廠。但許多企業表示,投資決策早在特朗普宣布加徵關稅前就已制訂。

製造業人數大量流失

另外,美國面臨製造業勞工不足的重大挑戰。勞工部5月報告指出製造業出現41.4萬個空缺,但國內缺乏願意從事這類工作及符合技術能力條件的勞工。同時,美國製造業的就業並未因此蓬勃發展,事實情況剛好相反。特朗普上任後的兩個月,美國新增9,000個製造業職位,但之後的兩個月,製造業就業人數每月流失約7,000人,目前美國製造業總就業人數比特朗普剛上任時還要少。

CNN指出,關稅最終或許能在某些領域實現美國製造,但特朗普表示若企業在美生產就不用繳納關稅,這代表企業一旦真的回到美國生產,美政府就收不到關稅。在增加美政府收入方面,特朗普主張關稅能為美國創造數萬億美元收入,目前美政府每年從所得稅獲得約3萬億美元(約23.5萬億港元)收入,同時美國每年約進口3萬億美元商品。德銀首席經濟學家史洛克指出,這意味着若要用關稅收入完全取代所得稅,對所有進口商品的關稅至少要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