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承忠 香港理工大學航運研究中心顧問
運輸及物流局日前公布《物流業ESG發展路線圖》,適逢香港運輸物流學會發布最新行業調查,兩份報告的建議大致脗合,為業界深入思考香港物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啟示。作為國際物流樞紐,香港理應走在ESG發展前沿。然而,運輸物流學會的調查結果顯示,僅44%的機構設有專責ESG人員或部門。這個數字背後,折射出行業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猶豫與徘徊。
對接標準 完善條件
運輸物流學會的調查涵蓋213位業界專業人士,橫跨航空、貨運代理、支援服務等多個領域,具有相當的代表性。調查顯示,大型機構的ESG實施率較中小企業高出近半,這種差距正在不斷擴大。細究原因,主要在於資源配置、專業人才儲備及管理系統建設等方面的巨大差異。若不及時干預,恐怕會形成行業發展的「馬太效應」,最終影響整個供應鏈的韌性。
深入分析數據發現,員工人數超過500人的大型機構,不僅在ESG實施率上領先,在具體措施的落實深度上也遙遙領先。這種差異體現在多個層面:首先是資源投入,大型企業普遍設有專門的ESG部門,配備專業人才團隊;其次是系統建設,大企業往往擁有完整的ESG管理系統和數據平台;再次是國際視野,大企業更容易對接國際標準,獲取先進經驗。
ESG對物流業而言究竟有多重要?數據顯示,74%的受訪者認為ESG能帶來商機,71%認為能降低風險。這種高度認同反映出業界對ESG價值的深刻理解。事實上,ESG已不僅是一個合規問題,更是關乎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選擇。特別是在國際貿易環境中,ESG表現越來越成為重要的評估指標。
特區政府推出的路線圖指明了方向,但在實施層面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財務資源限制(72%受訪者認同)、人才短缺(69%)、監管環境複雜(66%)等問題,都需要特區政府、業界共同破解。特別是在人才培養方面,調查發現接受ESG培訓的專業人士,其實施成功率提升43%。
訂立目標 分階段實施
運輸及物流局提出的三階段策略體現了務實態度。第一階段強調意識提升和能力建設,這正好針對調查中發現的人才短缺問題。第二階段注重數據收集和標準建設,回應了業界在實操層面的需求。第三階段則着眼於建立完整的ESG管理和披露體系。對此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應建立分層支援體系,為不同規模企業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大型企業可以採用全面的ESG管理系統,中小企業則可以從簡化版工具開始,逐步提升。特區政府可以考慮設立專項資金,幫助中小企業購置必要的軟硬件設施。
其次,加強人才培養是當務之急。建議建立專業認證體系,開展針對性培訓計劃,並促進產學研合作;借鑒成熟市場的經驗,建立ESG專業人才培養基地,為行業持續輸送專業人才。
再者,完善財務支援機制至關重要。建議設立專項資助計劃,提供稅收優惠,並開發創新融資方案。可以考慮建立與ESG績效掛鈎的融資機制,鼓勵金融機構為表現優異的企業提供優惠條件。
推動標準化建設是另一個重要方向。目前,業界在ESG實踐方面仍缺乏統一標準,這增加了企業的執行成本。建立統一的數據收集平台和評估體系,將大大提升實施效率。同時,應鼓勵供應鏈協同,讓大企業發揮示範作用。建議香港制定物流業特定的ESG指標體系,參考國際領先實踐,但要注意本土化改造,確保要與國際標準接軌,又兼容本地可操作性。
香港物流業的ESG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面對挑戰,我們既要保持清醒認識,也要堅定信心,企業主動擁抱變革,特區政府持續優化政策,讓香港物流業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