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鵬 立法會議員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大學拓展及對外事務)
昨日提到,由筆者領導的「史智承傳」計劃首發考察團是本港對初中中國歷史教學進行集體反思與知識更新的沉浸式課程,79位初中教師走訪廣州歷史現場,深入感受歷史教育根植的一磚一瓦、一器一物,以及當中所蘊含的深層文化意義。
考察團以中一至中三級的課程為依據,設計了三條主題路線,首發團以中一及中二級課程為重點,聚焦史前夏商周至隋唐,以及宋元至清代的歷史進程,行程包括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及王宮展區)、懷聖寺、陳家祠及十三行博物館等。每一處遺址均代表一個歷史時期的重要節點,連結中華文明的延續與華南地區的演變,讓教師在歷史空間中重新思考教學方法、文化傳承與教材詮釋。
注重認識地方史
在南越王博物院的王墓展區,教師得以近距離觀察距今二千多年的南越王墓。這座深藏於象崗山下,保存最好的漢代彩繪石室墓,出土文物之豐、藝術水平之高令人驚嘆。從玉器到獨具特色的青銅器,展示出華南地區早於秦漢已有一定發展,兼具藝術與文化特色。這對教師教授南越國與中外交流史等課題,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與延伸討論空間。
不少參加教師在參觀後表示,教材中關於南越的描述往往流於簡略,而博物館展品卻揭示了這段歷史的厚度與複雜性。墓主身穿的玉衣、玉劍飾與「文帝行璽」金印等文物,促使教師重新思考如何從文物切入,提升課堂中的文化想像力,建立學生對古代制度、宗教、信仰與工藝美學的認識。這種跨越紙上談兵的第一身經驗,正是歷史教學轉化所需的突破。
而南越王博物院的王宮展區,則更具多層次歷史的啟示。園區涵蓋自秦至民國多個時代的建築與設施遺蹟,由宮殿、園林、造船廠到殖民時期的建築遺址,構成廣州過去二千年來城市發展的縮影,讓教師思考歷史空間與社會生活的結構轉變。特別是宮苑排水與濾水設計,凸顯出古人對衞生的重視,是理解古代城市治理與公共基建的重要案例。
此次考察團讓教師從地方史與課堂連結的角度出發,反思如何將參觀所得轉化為學生活動與課程設計。有教師建議,若可於活動尾聲設交流會,集思廣益,共同構思以考察內容為基礎的教材或學生遊學計劃,將更有助實現教學轉化與知識內化。這正好與筆者多年來主張的歷史教育理念一致,讓教師成為學生走進歷史的引路人。
考察團亦特別安排參訪懷聖寺,這座唐代伊斯蘭教清真寺是中西宗教文化交流的實物見證,也反映廣州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特殊地位。阿拉伯商人在廣州聚居、修建清真寺等歷史,在教學上可以延伸至多元文化共融的探討,亦有助於從歷史角度理解今日「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基礎。
認識古代經濟發展
從參訪十三行博物館,教師亦能了解中國從清代至近代與西方交往的歷史軌跡。透過廣彩瓷、通草畫與各類外銷工藝品,感受廣州曾是世界貿易網絡的重要地點,並理解十三行制度背後所牽涉的商業組織與外交關係,認識清代社會的經濟活力與文化底蘊,更全面地理解近代中國的變遷。
展望未來,「史智承傳」計劃將於年底及來年繼續舉辦多輪考察,每輪設三條路線同時出發,期望在兩學年間共吸引超過500名中學教師參與。筆者期望,這些考察能逐步建立起一個連結香港與內地、學術與教學、歷史與未來的專業社群,推動中國歷史科在本港教育體系中深化發展。
總括而言,參與教師的回饋提醒我們,學術與教學之間需持續對話,方能構建更有效的歷史學習平台。歷史現場的價值,不僅在於觀察過去,更在於啟發當下與未來。筆者認為,廣州作為南方歷史文化重鎮,是教師提升專業素養的絕佳場所,並深信透過實地考查與集體反思,能讓教師更自信地走進課堂,以真知灼見引導學生認識歷史、理解國家、規劃未來。我們期待未來的初中歷史教育能煥然一新,承傳「史智」,啟迪新一代。
(續昨日,全文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