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富金融研究部

在7月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法案。該法案在國會以微弱優勢通過(眾議院218:214,參議院已先行批准),其核心內容包含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但這也引發了市場對美國財政可持續性的嚴重質疑。

市場料減稅能提升市場信心

「大而美」法案的通過,體現了特朗普政府對財政政策的激進運用。根據市場的估算,該法案通過削減聯邦援助項目、為富人及大企業減稅等措施,預計將在未來十年內使美國聯邦財政赤字增加約3.3萬億美元。法案支持者認為,減稅能夠提升市場信心,尤其是在製造業回流政策的背景下,這將有助於強化美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然而,該法案的通過以犧牲長期財政健康來換取短期增長,可能會加劇美國政府債務的不可持續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增財政赤字的邊際效應可能會被債務成本的上升所抵消,形成「債務-利率」的負向循環。

財政擴張或推高美通脹壓力

法案的實施產生了顯著的政策外溢效應,為特朗普政府升級貿易對抗提供了關鍵支撐。法案的通過時機具有策略意義,其提供的財政刺激顯著降低了美國經濟在短期內陷入滯脹的預期概率。財政擴張所帶來的需求支撐,在邊際上提升了白宮承受潛在貿易摩擦反噬風險的能力,為關稅升級創造了短期政策窗口。特朗普政府借勢宣布自8月1日起實施階梯關稅,稅率區間為10%至70%。此前4月推出的「對等關稅」的緩衝期(於7月9日截止)僅與英國、越南達成有限協議,且特朗普政府已排除延期的可能,將通過正式外交管道通報新關稅細則。

法案與關稅升級形成了「內鬆外緊」的奇特政策組合。對內,財政放水製造了短期繁榮的假象;對外,關稅壁壘則轉嫁矛盾並試圖重塑貿易格局。然而,這種組合隱藏着惡性循環的風險,財政擴張可能推升國內通脹壓力,制約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寬鬆空間,而高利率環境將直接加重政府的償債負擔,形成「財政-貨幣」政策的負反饋循環。同時,進口關稅的成本將透過供應鏈傳導至美國國內價格體系,進一步強化通脹的黏性。此外,單邊關稅措施極易引發貿易夥伴的針對性反制,擾亂全球價值鏈的配置效率,從而在中長期內削弱美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

未來將面臨更陡峭「財政懸崖」

整體而言,「大而美」法案本質上是一劑猛烈的財政興奮劑。短期內,政府支出擴張與特定減稅確實能刺激經濟活動,成為股市上揚和企業盈利超預期的部分推力。然而,其代價則是國家財政健康的嚴重透支,未來將面臨更陡峭的「財政懸崖」。當臨時性減稅政策到期與債務利息負擔加速累積形成「財政懸崖」時,政府將被迫在增稅(抑制增長)與削減核心支出(衝擊民生)之間作出艱難的抉擇。

對於投資者而言,需警惕政策外溢效應的非線性放大,並通過動態調整資產組合來應對不確定性。同時,應關注區域經濟合作帶來的替代性增長機遇,以對沖美國政策衝擊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