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賈湖骨笛。資料圖片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製作了一部文物紀錄片,叫「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首三集已令人大開眼界,如第二集就介紹了賈湖骨笛。

賈湖骨笛是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中發現的,考古隊推測那是距今9,000至7,500年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遺址共出土骨笛二十多件,長17至25厘米,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不等,大多數為七孔。經動物學家鑒定,是從鶴類翅膀前端的尺骨製成,極有可能是丹頂鶴。骨笛中其中一支呈淺棕色,完整而精美,出土時放在墓主人左大腿的其中一側,另一側放了一支斷裂成三截的骨笛。專家測音發現,這兩支骨笛原是一對,它們之間相差了半音,高半音的為「雄」笛,低半音的為「雌」笛,雌雄並吹,像是情人對唱。

專家對多支骨笛測音後同時發現,骨笛音階準確,不同孔數的骨笛可以吹出相應完整的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骨笛的孔數愈多,音階就愈多,這個發現打破了人們對先秦時期只有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的傳統認識。

很多人認為傳統的中國音樂是五聲音階,七聲音階是外來傳入的,但七孔的賈湖骨笛可以發出類似今天的七聲音階。此發現顛覆了大家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認知。如果國寶會說話,那我會想問國寶,為什麼可以在不規則的鳥骨管子上找到吹孔的完美位置;又,為什麼7,000至9,000年之前已有那麼準確的音階概念?

石器時代黑陶薄如蛋殼

這套紀錄片的第四集也介紹了一個出土文物「黑科技」,那就是城子崖遺址的蛋殼黑陶。城子崖遺址面積約22萬平方米,可粗略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大概屬於春秋戰國時期,下層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距今4,600至4,000年歷史。蛋殼黑陶就是出自下層的遺址。

現在收藏在山東博物館的黑陶蛋殼杯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後者的杯壁厚度最薄處只有0.3毫米,重量不超過70克,敲擊時能發出類似金屬的聲音。黑陶之所以薄如蛋殼,是因為先民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快輪拉坯法」,此為一種古老的製陶工藝,今天仍有很多地區使用。

然而,考古學家認為即使是今天,依靠當代技術,依然沒法復刻像山東博物館那個黑陶蛋殼杯一樣成色的陶器。四千多年前的古人如何能成功燒製只有0.3毫米杯壁的陶器?至今仍是一個謎,而這也是我想問國寶的問題。

●楊彩杰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